(二)精准实策,建立农村扶贫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实地调研,贷前调查,对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化、个性化帮扶,变“输血”为“造血”,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建立分层次、广覆盖、高效率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强贫困地区服务渠道和能力建设,发挥物理网点+电子银行+代理渠道优势,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让贫困地区农户享受“足不出村”的基础金融服务。二是运用“金融+”思维,将金融机构自身优势与扶贫政策相结合,探索创新扶贫贷模式,推动信贷资金流向当地产业、农户发展最需要的地方。三是构建“人在网中走,档在格中建,格格有服务“的金融服务新格局。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借助政府网格化信息平台,搭建基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桥梁。结合“扶贫贷”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提升扶贫功效,填补服务空白。
(三)精准发力,高标准选定金融支持项目。从贫困地区农村需求入手,顺应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探索符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做好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服务。考虑到大部分贫困地区生态脆弱的实际,高标准选择支持项目,支持贫困地区走出一条既增强经济实力,又保护好环境的绿色式扶贫之路。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政府财力有限,公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积极支持特困地区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党政关切、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显著支农效果的水利、公路、棚户区改造和整体城镇化建设,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头企业和农业小企业,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粮食、棉花、畜禽、水产、花生、板栗、蚕桑、奶牛发展林业、茶叶、中药材、蔬菜、水果等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品牌响的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生产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之路,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三是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四)精准滴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农村“五权二指标”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民有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抓住深化农村改革契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协助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开展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结合扶贫搬迁项目“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特点,按照“政府主体、实体承贷、独立审贷、择优选贷”的模式,确保易地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三是加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探索助农贷、助保贷、助贫贷等信贷产品,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银行、保险、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探索助农贷、助保贷、助贫贷等信贷产品,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农村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精准搭桥,实施智力式扶贫。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夯实扶贫基础,进一步焕发贫困地区群众的自强自立精神,提高扶贫对象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一是提供信息支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客户优势、信息优势,为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搭建“融资+融智”的创富平台,帮助当地引进一批“两型”产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聘请农、林、特、畜牧等专业技术人员,以使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产业扶贫为目标。培训新型农民,达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积极实施“雨露计划”工程,提高贫困农民外出就业和稳定增收能力。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使农民学会金融致富。
(六)精准扶持,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环境评估体系建设,完善农户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加快建立贫困地区市场营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健全针对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体系。二是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三是培育贫困户珍惜个人信用的意识,通过警示教育,提醒贫困户树立“珍惜信用”的意识,增强个人信用保护意识,当好诚信客户。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