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加快在县(市、旗)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粮食主产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作为位处老少边穷山地区的恩施村镇银行,其自身的发展事关国家在该地区推进普惠金融的成效。因此,如何明确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加快村镇银行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是当前必须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恩施村镇银行自2010年12月22日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已实现县域机构网点全覆盖,拥有经营网点19个,兴福驿站1个,员工280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喜人,2015年末资产总额达到了24亿元,各项存款21亿元,各项贷款19亿元,各项收入1.9亿,利润总额4800元,资产利润率1.7%,资本利润率21.26%,不良贷款901万元,不良率0.46%。现有76000多个存款客户,10560个贷款客户。2015年共缴纳地方税收2299万元,其中:营业税578万元,企业所得税1473万元,其他税金248万元。金融产品从无到有,日趋丰富,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已成为恩施经济、金融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目前,恩施村镇银行面临三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是政策机遇。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为此,国家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中共中央 国务院在《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村镇银行设立模式,扩大覆盖面。”这为村镇银行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开创服务“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了强大推动力。
二是扶贫攻坚机遇。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恩施州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强调“支持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村镇银行支持脱贫攻坚,责无旁贷。
三是恩施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州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投资高峰期、改革攻坚期、脱贫决胜期,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给全州带来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引领恩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入结合,村镇银行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作为恩施地区年轻的金融机构,恩施村镇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中,同时存在三个挑战。
(一)市场定位不够明确。一方面,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是以服务“三农、两小”为根本宗旨。但村镇银行也是作为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在自身利益驱使下,村镇银行势必把资金投向能盈利的优质高效项目,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城乡弱势群体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到底怎么发展业务,业务市场在哪里,目标客户在哪里,业务重心在哪里,大家还在探索中。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套政策扶持乏力。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还不完善。一是政府政策扶持不到位。对涉及村镇银行的一些扶持三农政策,相关部门并未将这些有利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加以落实,村镇银行自身也存在等待优惠政策下摆的思想。村镇银行无法获取低成本的财政性资金存款,且有财政专户资金不能在村镇银行开户的规定。二是银联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入会门槛太高,造成村镇银行卡在某些地区不能使用,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村镇银行没有享有利率优惠政策,导致其运营成本过高,盈利空间较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二)经营产品单调。一是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单一,没有具有村镇银行特色的金融产品,更不能实现品牌效应,对公众没有吸引力,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不高,有钱也不愿存在村镇银行。二是金融功能不够完善,结算渠道不畅。村镇银行间没有形成一体,特别是在省一级没有村镇银行机构,形成了上面没有头,行政管理出现断层,包括我们常农商系的村镇银行各网点之间也是单点运行、协闭运行,这些都制约村镇银行品牌效应的形成,使得县域企业和客户不愿到村镇银行开户,村镇银行难以获得稳定的存款来源。三是农村贫困地区存款资源非常有限。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硬件设施落后。目前,县市一级网点已经设立,但乡镇一级网点只设立了4家。与拓展农村业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村镇银行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也不平衡,日常维护管理非常困难,使用效率不高。银行卡功能单一,吸引力不强,虽然具有存取现金、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多种功能,但多数人只对贷款功能感兴趣,对其它功能毫无关心。因此村镇银行卡很多处于睡眠状态,难以取得综合收益。在农村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也还没有纳入征信体系,这些本应同步跟进的服务不能同步到位,在当地造成村镇银行不是正规银行的不良印象。
(三)风险管控不力。就农村而言,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存贷业务与当地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业务基本重合。由于规模经济原因,其信贷能力远弱于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因此,实际工作中常与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撞车”时,明显力不从心,只能甘拜下风,这无疑会影响和制约了业务规模的扩大。同时,村镇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由于涉农贷款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种植、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决定了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上,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本身就差,自然灾害更直接加剧了贷款风险,在现阶段农业贷款补偿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贷款延期或不能收回都将导致资产风险。高风险借款客户增加,客户的流动性风险被转移到村镇银行身上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风险管理要靠员工队伍,而村镇银行员工进入后往往只对其进行了最简单的操作培训,忽视了心态与观念的培养,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对中长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维。
二、村镇银行发展的精准定位
“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定功”。 村镇银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必须放眼中外,立足国情,从长计议。
(一)国外村镇银行的经验借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村镇银行发展模式,如孟加拉国的非政府组织模式、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BRIUD)和泰国(BAAC)的正规金融机构模式、印度国有开发银行的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紧密联系模式和美国的社区合作银行模式等。例如,美国社区银行采取“求异型战略”,即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主要业务区域的确定、主要业务品种的投放上与大银行形成互补,使社区银行的市场进入不会面临大银行的强烈阻碍,从而能够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这些模式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村镇银行近10年的成功探索。随着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等6省开始试点。2007年1月,银监会制定并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为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合法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对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中国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目前,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地位稳步上升,增加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为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是农村金融改革重要的里程碑。
(三)研究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村镇银行有四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村镇银行的进入壁垒小、起点低。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低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在税收方面,财税部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二是经济优势。受国家地农产品价格保护和其他扶贫政策的有效推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市场经济不断活跃,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将促使村镇银行提供多样性、综合性服务,增加营业网点,体现出村镇银行发展的经济优势。三是管理优势。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机构。法人独立性使其运作更加灵活,信息沟通反馈速度有较大提升。我们的办贷效率肯定远远高于其他银行。此外,村镇银行贷款费用低,一般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浮动10%-30%,与其他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上相比更具优势。四是区位优势。村镇银行只服务于当地,地域覆盖范围小,服务对象相对确定。对当地经济走势及产业结构比较了解,能较好地把握投资者的资产状况,风险感知灵敏度强,便于及时调整政策,有利于我们做出正确决策。
(四)村镇银行有效发展的基本定位。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情、农情、行情,发挥好村镇银行的职能作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精准定位。
第一,属性定位:银行的独立银行。这是由设立村镇银行主要发起人制度设计决定的。国家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其股东至少有1家为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主要发起人为出资额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监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46号)强调:“为促进村镇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村镇银行管理经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收购、集约化发展和区域适度集中的原则,通过认购新股、受让股权和并购重组等方式,规模化、集约化收购其他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成为村镇银行新的主要股东。”这些规定表明,村镇银行是主要发起银行相对控股的银行。这个定位表述,可以很好地回答社会大众有关村镇银行是民营银行、乡镇办银行还是私人银行的疑虑。但是,村镇银行不是发起银行的分支机构,而是独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第二,市场定位:社区的主导银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4〕46号)要求:“村镇银行应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制定支农支小发展战略,创新探索支农支小商业模式。”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为社区的主导银行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农村金融供给侧因素。村镇银行建立在农村地区,是基于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这就决定了其要为广大农户和农村小企业、微小企业服务。尽管这部分需求者的金融需求包括了信贷、储蓄、转移支付等金融产品,但是,农村贷款难仍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矛盾,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应是村镇银行最重要的目的。目前农村地区有覆盖率相对高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他们在农村地区的延伸基本上解决了农村储蓄难和汇款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机构在提供信贷服务方面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供需矛盾极度不平衡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作为新机构的进入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市场的主导者。二是由村镇银行的独特背景决定的。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组建的。就是让具有独特优势的村镇银行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引导民间资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们恩施州国有金融机构并不缺钱,都是存差行,但是很难按政策要求和市场规律投向到位。组建村镇银行,就是再造“供血”机制,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进行国有金融机构未达之位的直接补位,这个位置就在村镇和社区。但是,村镇银行目前的资金实力有限,所要到达的准确位置就只能是农户、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服务领域。三是由村镇银行的本土化性质决定的。恩施村镇银行作为恩施本土的区域性银行,县域是主战场。县域信贷需求最大的群体就是包括农户在内的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这些小客户单个贷款需求的额度不高,但是群体巨大、需求总量巨大。但是,他们本身缺少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规范的抵押品,不符合国有银行的信贷规范,中小客户贷款难,抵押难已成为客观存在。这就为我们村镇银行直接补位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同时中小客户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信贷,而是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因此,针对他们的金融服务,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第三,经营定位:可持续发展的效益银行。村镇银行要打造“百年老店”,必须坚持按银行一般规律办事,实行盈利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确保贷款贷得出、管得住、说得清、收得回、有效益。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这是村镇银行的经营定位。要围绕“本地化、有特色、不做大、往下沉、能赚钱、可持续”的经营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得小微者得天下的生存意识。在新常态下,通过新理念和新思维等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一方面,村镇银行的经营导向决定经营定位。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本身也有商业导向和盈利导向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服务大客户、大项目,我们力不从心,只能面向县域市场的微小企业和城乡中小客户。村镇银行由股份制银行发起设立,比较其他国有银行,产权更明晰,治理结构更完善,在经营上更具本地化、本土化和经营方式灵活等优势,更能够满足中小客户的需求。我们村镇银行要实现盈利,关键是要大力发展资产业务,扩大业务规模。业务规模的扩大,需要通过信贷引导和拉动。我们的盈利不可能是大笔的和大额的,只能是分散的,小额的,我们追求的是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目前的经营情况决定经营定位。目前,村镇银行配套机制还不够完善,给开户企业结算、贷款客户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形象,导致我们失去许多拓展市场的良机。造成我们村镇银行目前也面临资金来源不足、存款结构不够均衡的问题。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由于县域居民尤其是农民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短期内吸储难成为村镇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加上我们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吸收存款和开拓市场。我们需要通过以贷引存,小存小贷,通过千家万户的中小客户增加人气,扩大效应,发展和扩大业务。
三、实现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的路径选择
当前,村镇银行已找到了得以扎根的广袤土壤,并在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方面探索出了值得称赞的创新道路,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布局的薄弱环节,实现了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促进了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但是,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围绕属性定位、市场定位、经营定位的“三个定位”,求真务实,克难攻坚。
(一)广泛宣传,大力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杂志、和大众网络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组织人员进村入户,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进行有效宣传。注重参加公益事业,将村镇银行是“责任银行”的办行理念渗透到大众心里。用最简单的宣传语主推“村镇银行是国家认可的银行、同样的信誉、同样的保障”。要强化恩施人参与到村镇银行的发展建设中就是参与到本土建设中,形成村镇银行是恩施人自己的银行的本土意识,只有村镇银行本土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协调和增加股东构成,力争政府的国资或城投部门成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为村镇银行政府扶持和公信力获得正能量。
(二)完善功能,提升支农支小新境界。要做实“三农、两小”服务,必须延伸服务功能,做到机构下沉。要将网点延伸到乡镇、到社区、到老百姓中去,真正去贴近自己的客户群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服务三农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有效避免“农转非”问题,扎根到客户群体中做小、做散、做强、做优。同时加强联动战略,在科技、大额贷款方面加强与控股行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抓银团贷款,抓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只有联动,才能克服小的劣势,才能将控股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等辐射到农村,才能够最终形成“汤水效应”。
(三)组织存款,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在存款业务的发展上,要不断有所创新。一是将控股行的理财产品引进来,条件达不到的可以代办理财产品,这样不但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留住了因产品单一而流失的客户,还可以取得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二是股东必须在村镇银行开设账户,办理存款业务,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抓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良机,积极参与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这样,既提高了村镇银行的知名度,又稳定了一大批客户。四是支农惠农补助款项,一般以县为单位由财政部门指定不同的代理银行发放。在县域、乡镇设置网点的村镇银行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争取代理发放支农惠农补助款项,这样在方便当地群众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存款来源。五是重视、加大网络银行建设。发挥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改变传统银行依靠物理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网络银行可以为村镇银行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拓展了资金筹集渠道。
(四)抓住重点,促进资产业务新突破。真正决定客户是否会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因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利率是否比较低廉、贷款手续是否足够简单、贷款速度是否快捷,而现实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的利率一般较高,并且贷款的条件和手续比较苛刻,办贷时间长,一些小额客户没有合法合规抵押很难得到贷款。这为村镇银行发展资产业务提供了空间,因为我们的比较优势就在于我们的利率比较灵活,手续足够简单,抵押相对宽松,办贷效率比较高。在业务发展上,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恩施经济发展情况细分金融市场,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展错位竞争,打造成恩施州有特色的小银行,精品社区银行。
眼下发展资产业务的重点是,通过小微信贷,优质服务,赢得客户青睐,拓展市场份额。对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不能光在抵押品上做文章,必须摒弃法律意义上的规范抵押,要勇于创新,要想办法怎么在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将贷款放出去,还要收得回来。小微贷款不是还款能力的问题,而是还款意愿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种本土化的服务,需要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信任,需要更多地利用社区信任、本土信任、村庄信任、社群信任等机制来开展我们的金融服务,在信任的基础上,只要有现金流、有还款能力,不需要抵押,也可以放款。要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把我们的金融服务纳入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这就更加利于我们准确掌握了社区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务,同时还要加大金融教育,让老百姓、小微企业知道信用的重要性,要把信用、信任当成资本来经营。针对农户和中小微型企业等目标客户,加强产品服务创新,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商户联保贷款等金融产品;同时,抓住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的机遇,探索开展农村“三权”抵押、生产设备抵押等抵押担保方式创新,灵活产品期限和贷款定价,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资产业务做好了,就能带动整体业务的快速稳健发展。
(五)强化管理,提高风险管控水平。在村镇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借贷风险。对于无实物抵押的贷款农户,采用联保制度或其他担保制度控制信用风险。为了解决在发放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农村资产、信用较好的涉及商业服务职能的农户、工商户来为村镇银行提供信息。可以建立“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的四级市场网络。其中,贷款服务中心由村镇银行的信贷员或者客户经理管理。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潜能,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村镇银行要形成以行长为核心和风险控制人员为轴心的团队组合,信贷员与行长直通,有效管控信贷风险。同时,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在坚持市场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财税等扶持政策的支撑作用。建立有效应对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投入,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化解和转移信贷风险,保证村镇银行小微农贷的突破性和稳健发展。
(六)积极作为,争取外部配套政策。为促进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除在农业保险方面给予支持外,在政策上也应加大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同时适度地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增强资金实力。利率方面应根据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的农业实际予以调整,给予更为灵活的定价机制。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缓解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人民银行的支持,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允许财政专项资金在村镇银行开户,从而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降低组织资金成本。
(七)强化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系统员工培训体系。对人才的培训不仅要有业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观念、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既要有课堂式教育,也要坚持挂职锻炼。既要搞好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也要抓好高级管理人才的中长期培养与储备。同时,加强温馨之家、民主之家、成长之家、快乐之家等四家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有了过硬和稳定的人才队伍,村镇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才会站稳脚根,在业务发展中才会有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