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解决巴东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偏低、金融供给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失等现实问题,经恩施州银监部门批准,恩施村镇银行巴东支行于2011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并对外营业。
两年来,巴东支行秉承“普惠金融、责任银行”的经营理念,突出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行业和地方特色,按照“市场定位差异化、金融服务高效化、信贷产品多样化”的服务宗旨,在大力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自身不断发展壮大,金融产品从无到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巴东地方投资多元化、种类多样化、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对于更好地改进和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巴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但作为巴东地区最年轻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服务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中也还存在诸多困惑,务必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以确保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体系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更大的作用。
一、 面临的主要困惑
(一)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度不高。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发展初期对其正能量宣传不足,社会认知度和公信度不高。一些企业和个人客户对村镇银行缺乏应有的了解,错误地以为村镇银行是乡村办的银行,或是私人银行,与其他机构相比,对村镇银行信任程度相对较低。尽管村镇银行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客户,但出于对自身资金安全的考虑,客户仍然不愿或者不敢到村镇银行办理存款和结算业务,严重影响村镇银行主体业务的拓展。
(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是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但由于村镇银行同时也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利润最大化无疑是自身的终极目标。村镇银行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很难“从一而终”,义无反顾地坚持既定的经营理念,势必把资金投向能盈利的优质高效项目,而忽视甚至放弃对农村中弱势群体的支持。发生在农村地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
(三)资金筹集异常艰难。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成立时间短,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社会知名度较低,筹集资金异常艰难。流动性资金不足已成为村镇银行业务经营中最突出的矛盾。流动性不足源于村镇银行通过负债手段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其原因,一是公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不高,有钱也不愿存村镇银行。且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单一,没有代表村镇银行特色的金融产品,更不能实现品牌效应,对公众没有吸引力。二是村镇银行结算渠道不畅。支行一级机构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使得县域企业不愿到村镇银行开户,村镇银行难以获得稳定的对公存款。三是村镇银行植根于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闲散的资金非常有限。且村镇银行的网点少、硬件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
(四)资产流动性难以有效管控。村镇银行的资产主要是信贷资产,由于“三农”业务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种植、养殖业生产周期较长,决定了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上,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本身就差,自然灾害更直接加剧了贷款风险,在现阶段农业贷款补偿机制失的情况下,贷款延期或不能收回都将导致资产风险。高风险借款客户增加,客户的流动性风险被转移到村镇银行身上的概率就会相应提高。在村镇银行现阶段社会认知度较低,结算汇划渠道不畅的双重压力下,作为流动性资金最重要来源的新增客户存款普遍不足,且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贷款却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三农”业务的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存款的“不确定性”与贷款的“确定性”直接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资金不足和不稳定的问题。
(五)配套政策扶持乏力。目前,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和政策还不完善。一是无政府政策扶持。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三农的政策,有的涉及到村镇银行,但相关部门并未将这些有利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用在村镇银行、村镇银行自身也存在等待优惠政策下摆的思想。且有财政专户资金不能在村镇银行开户的规定。由于财政性存款有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低成本等方面优势,是各大银行争取的目标,但村镇银行无法获取这种低成本的资金。二是银联对村镇银行也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入会门槛太高,造成村镇银行卡在某些地区不能使用,直接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三是村镇银行没有享有利率优惠政策,导致其运营成本过高,盈利空间较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六)自身服务条件落后。一是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在设立网点时同步到位。如巴东县支行不能和人行的征信系统对接、各网点之间单点运行、协闭运行,不能信息共享,农村企业、个人信用信息也没有纳入征信体系,这些本应同步跟进的服务不能同步到位,在当地造成村镇银行不是正规银行而是私人银行的不良印象。要纠正这种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往往需要投入10倍的精力和财力,客观上也势必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二是村镇银行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员工进入村镇银行后往往只对其进行了最简单的操作培训,忽视心态与观念培养。如敬业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新概念、新观念的意识等没有进行系统教育,教育层次相对低下。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习惯于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对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和对中长期人才培养的战略性思维。
二、对策建议
(一)提高社会公信力和认知度。通过电视广播媒体、报刊杂志、和大众网络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地位,作用,功能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注重参加公益事业,将村镇银行是“责任银行”的办行理念渗透到大众心里。主推恩施村镇行是恩施人自己的银行。强化恩施人参与到村镇银行的发展建设中就是参与到本土建设中,形成村镇银行是自己的银行的本土意识。只有村镇银行本土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村镇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业务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把“支农、支小”作为村镇银行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涉农金融机构展开错位竞争。要做实“三农”服务,必须延伸服务功能,做到机构下沉。要将网点延伸到乡镇、到社区、到老百姓中去,真正去贴近自己的客户群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和服务三农之间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有效避免“农转非”问题,扎根到客户群体中做小、做强、做优。同时加强联动战略,在科技、大额贷款方面加强与“母行”的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抓银团贷款,抓围绕产业链的上下游业务。只有联动,才能克服小的劣势,才能将“母行”的各种先进理念辐射到农村,才能够最终形成“汤水效应”。
(三)有效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在存款业务的发展上,要不断有所创新。(1)将“母行”的理财产品引进来,条件达不到的可以代办理财产品,这样不但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留住了因产品单一而流失的客户,还可以取得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2)股东可以在村镇银行开设账户,办理存款业务,缓解村镇银行的资金不足问题。(3)抓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的良机,积极参与农村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这样不但提高了村镇银行的知名度,还稳定了一大批客户。(4)县域内的支农惠农补助款项,一般以县为单位由财政部门指定不同的代理银行发放。在县域、乡镇设置网点的村镇银行应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争取代理发放支农惠农补助款项,这样在方便当地群众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存款来源。(5)重视、加大网络银行建设。发挥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改变传统银行依靠物理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网络银行可以为村镇银行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同时也拓展了资金筹集渠道。
(四)强化信贷资产风险管控。在村镇银行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避免因信贷人员素质或主观性评估而造成的借贷风险。对于无实物抵押的贷款农户,采用联保制度或其他担保制度控制信用风险。为了解决在发放贷款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农村资产、信用较好的涉及商业服务职能的农户、工商户来为村镇银行提供信息。村镇银行可以建立“村镇银行——贷款服务中心(信贷员)——金融服务站(村)——农民贷款小组”的四级市场网络。其中,贷款服务中心由村镇银行的信贷员或者客户经理管理。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激发员工潜能,促进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村镇银行要形成以行长为核心和风险控制人员为轴心的团队组合,(客户经理)信贷员与行长直通,有效管控信贷风险。
(五)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为促进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除在农业保险方面给予支持外,在政策上也应加大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同时适度地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增强资金实力。利率方面应根据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的农业实际予以调整,给予更为灵活的定价机制。人民银行应对村镇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缓解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人民银行的支持,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允许财政专项资金在村镇银行开户,从而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降低组织资金成本。
(六)加大员工培养教育力度。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系统员工培训体系。对人才的培训不仅要有业务操作技能、管理技能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观念、思想、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既要有课堂式教育,也要坚持挂职锻炼。既要搞好实用人才的短期培训,也要抓好高级管理人才的中长期培养与储备。有了过硬的人才队伍,村镇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才会站稳脚根,在业务发展中才会有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和保障。
作者:恩施村镇银行巴东县支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