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大部分农民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常发生误收假币、现金藏家中被火烧或被盗、携款外出丢失或被扒甚至被抢、参与非法集资导致血本无归等,给农民朋友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农民朋友急需了解金融知识,增强金融意识。那么,作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部门,当前需向农民普及哪些金融知识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存款种类知识。当前,金融业根据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消费情况,推出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零存整取、定活两便、存本取息等储种。这就有利于广大农民根据消费时间去选择储种,多得利息。此外,还有定期存款超期按活期利息计算的知识,储蓄存款挂失知识等。
二是储蓄存款通存通兑知识。近年来,随着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开通了储蓄存款全国通存通兑,给储户存、取款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减少了途中携带现金的麻烦。但由于大部分农民不懂银行储蓄通存通兑知识,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三是国债知识。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按举借债务方式不同,国债可分为国家债券和国家借款;按偿还期限不同,可分为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定期国债又可分为短期国债、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短期国债通常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内的国债,中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国债,长期国债是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国债。不定期国债是指国家发行的不规定还本付息期限的国债。从债券形式来看,国债又可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四种。凭证式国债是一种国家储蓄债,可记名、挂失,但不能上市流通,从购买之日起计息。无记名国债是一种实物债券,以实物券的形式记录债权,面值不等,不记名,不挂失,可上市流通。储蓄国债是政府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以吸收个人储蓄资金为目的,满足长期储蓄性投资需求的不可流通记名国债品种。记账式国债以记账形式记录债权,由财政部发行,通过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发行和交易,可以记名、挂失、可上市转让。国债因其利率高出银行同期存款,能给购买者带来实惠而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但部分农民只会购买,就不知其中有规定。按规定,国债从到期之日起计算利息。若提前支取,满1年不满2年的按1年计息,满2年不满3年的按2年计息。还有一部分农民购买国债后将其视同银行储蓄存款,到期后不及时去银行兑付。有一位老农,5年前购买了一笔1万元的3年期国债,超期2年后才支取,白白损失了2年的利息。
四是银行贷款知识。目前,向农民开办贷款业务的银行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按贷款种类划分有农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微小企业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其担保形式有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由于部分农民不懂银行贷款知识,大都怕麻烦,不愿去农业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申请贷款,遇到暂时性资金困难,宁愿出高息向个人借款,结果吃亏不少。
五是银行汇款知识。目前,银行开办的汇款业务有电汇、票汇、信汇等。电汇24小时可到达对方银行,票汇、信汇可自带。而今从事经商、办厂的农民越来越多,携带大量现金外出进货、购买原材料,既不方便,更不安全。如果通过银行将现金汇往对方银行,外出进货、购买原材料时,只需持银行开出的电汇或票汇凭证即可到对方银行领取现金,这样便可省去许多烦恼。但由于大部分农民不了解银行汇款知识,外出进货、购买原材料时,为图一时方便,便携带大量现金外出,结果常发生现金丢失、被盗、被抢事件,给自己造成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六是电子银行知识。近几年来,随着无线、有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各金融机构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通等业务,并相继安装了ATM机、POS机、支付通等电子银行机具,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电子银行服务,农民只需持卡便可到电子机具上办理查询、取款、转账、消费等项业务,或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办理查询、支付、缴费、信用卡等业务。但由于大部分农民不懂电子银行知识,不会操作方法,难以享受到电子银行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七是银行收费知识。近几年来,银行对服务实行有偿服务,每种服务项目都有明码实价,如办张银行卡要收5元工本费,持有银行卡要收10元卡年费,异地取款按取款金额的1%收取手续费,汇款需按汇款金额的0.5%支付汇费等等。由于大部分银行对收费项目没有进行公示或不透明,加之宣传不到位,农村地区广大农民对银行收费项目了解甚少,甚至不了解,常发生银行扣款后客户投诉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与客户的关系。
农村地区金融知识贫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非一日之功,必须下大力气、持之以恒地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社会公众金融教育体系。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信力高的优势,发挥领导作用,牵头推动金融知识“进机关、进乡村、进牧区、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另一方面,各金融部门应在普及金融知识教育中担当主角,采取举办公益性金融知识展览、金融知识讲座、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宣传金融知识,提高教育效果,不断拓宽金融知识宣传面,扫除宣传盲区。同时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应建立金融知识学习平台,传播金融理念,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金融政策的解读,积极推动金融知识“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台、上网络”,促进广大农民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中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二、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要想将金融知识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一要采取“流动”服务和“固定”宣传相结合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固定的“金融知识宣传站”,总结各“金融知识宣传站”好的经验、做法进行推广,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序化、组织化的建站方法,争取在各行政村建立更多、更完善、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宣传站。二要采取金融宣传与服务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力度,督促各经营网点把丰富的金融业务品种推向农村市场,在宣传上拓宽渠道,在营销上完善服务功能,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形式。
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巩固农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地位,通过提高基层网点员工业务素质、优化农村网点布局、加快硬件与软件建设等手段,力争消除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盲区,有效普及金融知识。二是鼓励各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向农村地区扩展,成为普及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纽带,积极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构建普及农村地区金融知识的基础平台,使更多的农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