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前调查流于形式。 辖内农户成百上千,要对每户农户都做到详尽、细致的了解工作量可想而知,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因此,面对农户经济档案的建立(年审);信用等级的评定,这些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相对集中的专项工作,一些信贷员就不得不求助于村、组干部,甚至是不太了解辖内农户的内勤人员。由于村、组干部的介入以及内勤人员的参与,往往夹杂着个人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人情因素、有的甚至凭空猜想,这就造成了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不统一、评级不真实,给贷款额度核定带来了不准确性,不能准确的按农户的实际收入情况与资信状况评定其信用等级、核定其贷款额度。
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贷后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是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重要保障。在目前所有贷款中,普遍存在“重放轻收不管”的现象,贷款放出后,缺乏对贷款的监管力度,对于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无法掌控,银行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实时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在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出现重大变动也无法及时形成相关的预警防范措施,按月或按旬进行了贷后检查也是流于形式。另外,由于岗位变动、信贷员轮岗、轮片等原因造成贷后管理缺乏连续性,新接手的信贷员缺乏对借款人的掌控能力,从而不能准确的了解借款人情况,造成贷后检查失真。对于已经到期的贷款,缺少必要的保全措施,很多贷款到期后因为无人管理而丧失了诉讼时效,错过了保全资产的时机。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职业道德因素。信贷人员职业道德较差,往往碍于人情而不能坚持原则,在贷款调查及准入条件上放宽要求,在办贷程序中,不能按照相关规则制度办事,致使不符合信贷准入条件的人套取信贷资金,最终造成损失。职业技能因素。信贷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不能把握贷款风险点,对贷款可能形成的风险缺乏预见性,在办理贷款的过程中,只注重担保措施的落实,忽视了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对借款人的还款来源缺乏科学合理的测算,导致借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还款,又无有效担保品进行处置,形成贷款风险。
三、克难攻坚,向管理要实效
不良贷款的管理往往是各个银行的薄弱环节,在各大银行花大力气营销贷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不良贷款的管理工作。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一般并不都是由当前管户信贷员一手造成,这就使其在不良贷款的管理上更加松懈,于是很多贷款因此丧失了诉讼时效。为确保完善债权证据、及有效的收回贷款本息,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下措施进行不良贷款的保全、清收直至化解,把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和免受损失。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