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标志着酝酿20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拔剑出鞘。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长远来看有利于银行业间的竞争,改善资产质量,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水准;短期来看,对中小银行的压力尤为沉重。
现代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是在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面对银行年均倒闭2400多家的情况下出台的,其目的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建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其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推进银行利率市场化,二是有利于中小银行的发展,三是促使银行机构优胜劣汰。
农信社目前主要依靠利差盈利,央行近期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后,农信社存款利率选择一浮到顶,贷款利率保持原有利率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信社的经营利润。伴随着市场利率化的不断推进,农信社只有未雨绸缪,及早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金融机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思想认识要提高。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信社必须认清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性、必然性与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对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维持正常的金融秩序,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为公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信社着眼长远,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改善经营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等,切实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舆论宣传要跟上。农信社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稳定金融秩序、保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防止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对农信社造成负面冲击。
组资渠道要广泛。农信社要抢抓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机遇,充分发挥农村地区金融主力军作用,实施稳定农村市场,开拓城镇领域的经营策略,实现存款的稳步增长。一是要优化存款结构,大力组织对公存款和批发性大额存款,增加对公存款和大额存款在存款总量中的比重,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对公业务,挖掘批发性存款,尽力改善存款结构,降低存款保险理赔范围内的存款占比,以此减轻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存款保险费支出压力。二是要走出去营销,依托“三大工程”开展,组织全员走进社区、村庄、企事业单位挖掘个人及单位存款。倡导和鼓励员工主动走访客户,把柜台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个角落,组织员工进学校、社区、商铺等,积极向新老客户进行全方位营销。三是要实行延伸服务,积极做好新农保、新农合、粮补、低保等国家惠农资金发放工作,把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提高农信社社会认知度。
抗风险能力要提升。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银行优胜劣汰,将挑战我们对风险的识别、控制和化解能力。农信社必须抢抓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前的有限时间,积极采取措施化解经营风险,努力提升监管等级,享受和大型银行同样的存款保险费率。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决策科学、制衡有效、监督有力、正向激励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加强资本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管理办法优化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定价,推行模拟利润考核,抑制规模冲动,走资本节约型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三是要建立持续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保持资本充足率达标。四是要持续提升资产质量,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工作,提升风险拨备水平,夯实家底,保持风险监管指标持续达标。五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风险,有效防范各类流动性风险。六是要改善内控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
盈余能力要增强。目前农信社盈利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经营模式与盈利方式单一,在业务经营与市场竞争中缺乏话语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弊端凸显,若不尽快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将难以适应“十二五”时期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因此,农信社要进一步强化市场定位,创新业务品种和增加收入渠道。一是认真落实贷款利息自动扣划制度,下大力气抓好收息工作,做到贷款利息应收尽收,同时严格费用管理,杜绝费用开支中的“跑、冒、滴、漏”现象,认真抓好增收节支,合理控制成本收入比,确保盈利水平持续提高。二是积极拓展中间业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扩大代客理财、代理收付等中间业务,开展有偿服务, 开办租赁业务,利用闲置的低债资产进行租赁,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票据承兑贴现、信用卡业务,进一步拓展业务空间,优化盈利模式,增强自身经营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