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形势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货币利率市场化。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首先放开的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6年,国务院明确规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2006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试运行;2007年末,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地位正式确立。其次,债券利率市场化。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使用承购报销的方式,开始了债券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探索;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国债发行正式实现市场化。最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198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银行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可以浮动20%;1987年,人民银行首次进行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基准上浮最高不超过20%;2004年,人民银行决定将不再设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决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实现“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原则;2012年,人民银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存贷款利率的首次双向浮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开放。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实现国内市场利率市场化往往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市场主体的行为理性。若中央银行能够以合适的手段实行利率政策,而银行和企业又能够灵敏的调整利率和融资金额,从而引起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有利于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例如,日本利率市场化使得国内银行为了追逐高额利润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跌,导致银行坏账大幅上涨。其次,有效的金融监管。利率市场化是一场长期而又任务艰巨的改革,金融行业的风险又具有广泛性和集中性,一旦产生金融危机,将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将导致整个经济运行存在严重问题。例如,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导致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最后,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若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利率市场化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大多会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若宏观经济运行紊乱,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多会出现失败的局面。例如,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就是在国内经济运行紊乱的环境中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国内利率迅速上升,银行等金融机构房贷热情高涨,国内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需求者转向利率较低的国际金融市场,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纷纷倒闭破产,最终导致债务危机。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个金业务竞争的是什么
银行个人业务种类广泛而又纷繁复杂,大致包括个人存款、个人理财、保险业务、短信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 POS机业务、国际业务等等。下面,笔者重点以理财类业务为抓手,谈谈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理财类业务本身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业务品种丰富,涵盖基金、国债、人民币理财、外币理财、外汇、期货、贵金属等。个人理财业务,又称为财富管理业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和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深入挖掘客户金融需求,帮助客户制定财务管理计划,以实现客户财富增值的目标。从发达国家来看,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利润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是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手段。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年平均利润率达到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因此,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竞争加剧,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和成本控制机制健全,定价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其次,利率市场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金融创新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更加包括管理方式的创新。从产品上看,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富有自我特色和差异化的产品才能不断积累客户;从管理方式上看,提高营销的效率不仅要加强客户的数据挖掘,精准营销,更加需要引进和运用客户之声,形成科学系统的客户需求量化管理,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
三、邮储银行的竞争优势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就始终定位于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自觉承担起“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走出了一条“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此,邮储银行现已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即,我行因具有良好的个人客户基础,所以受到的冲击或较小,而以对公业务为主要比重,已贷带存派生出来的存款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城商行,市场竞争环境将面临危机重重,转型压力较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点:首先,做好小额贷款,支持农户发展。我行坚持把小额贷款业务作为长期和核心的战略性业务,紧密结合我行实际情况探索小额贷款技术,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创新经营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我行坚持产品创新,设计额度循环使用的贷款模式和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信贷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做好社区金融,改善社区居民金融服务。我行坚持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基础金融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取款、转账、查询、代缴等服务,极大地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消费金融需求。最后,做好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我行坚持选拔和培养有热情、踏实干、有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后备战斗力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
四、转型发展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大潮已经开始,我行作为金融行业第一方阵中的一员,必须在战略上、管理上、产品上、服务上做到显著提升,否则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中笔者简要作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首先,坚持发展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模式不动摇。我行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一家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营运安全、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之下,我行更应重视零售商业银行的发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公司业务利差明显减少,相反,零售业务将以其资本节约、风险分散、综合盈利高、成长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成为维持银行利润的重要支点。所以,“无零售不稳”是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次,积极调整收入结构,努力提高中间收入占比。在传统的银行业务中,存款和贷款一直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两只翅膀,长期以来,银行的增长一直主要依赖于存款的低成本、贷款的高收益,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推进、负债成本的继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将不得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传统的吃利差的模式将变得不再可能和不能持续,未来银行将渐次转变为财富管理型、投资型、交易型等各具特色的专业银行。当然,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一个比较长的逐步适应的过程。近几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猛,在短期内已形成几万亿元的负债规模,但与传统储蓄存款相比较仍然占据着较小的比例,因此,未来发展理财业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行若能真正成为客户的财富管理者,那么我行就把握住了利率市场化发展的时代脉搏,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莫测,我行都能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再次,提升精细化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我行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提升营运效率,加强风险控制和促进网点转型;二是对业务流程再造,提升效率并减低成本;三是借鉴工业企业的规模化流水线作业,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提升管理效率主要是通过流程再造,加强流程银行建设,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提高流程的有效性。同时,提高营销效率,加强客户的数据挖掘工作,精准营销,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
最后,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利率市场化使得价格竞争成为可能,银行基础产品高度同质化决定了能否在价格之外寻找到具有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一家银行生存的关键,这需要依靠产品和服务上坚持不断创新。中间业务方面应围绕结算平台服务的创新,一方面适应电子支付结算技术的发展,不断跟进和创新相应产品,比如代收付、POS机、手机银行等,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现金管理产品,加强同各种交易所平台的对接,锁定公司业务客户资金,最后是围绕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密切抓住国际贸易、商圈、产业链等开展贸易金融、交易融资业务创新,加强电子商务开发,实现资金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