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加快金融改革,积极融入国际经济的根本举措。2013年7月20日,我国中央银行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之后,我国的存款利率管制也将被放开。利率市场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深远,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也将备受考验。到底该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防控风险抢抓机遇,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建设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在认真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建设银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进程 影响 建行应对策略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提出“金融抑制论”,爱德华·肖提出“金融深化论”,他们都认为经济不发达的根源在于存在着金融抑制。此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扭转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良性发展,将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上日程。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利率都已实现市场化。2013年7月20日,我国中央银行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之后,我国的存款利率管制也将被放开,银行业“坐地收钱”将成为历史。机遇和风险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防控风险抢抓机遇,怎样提升资本的效率,怎样通过提高资本的内源性增长来支撑业务发展,对建设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及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或货币当局放开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直接管制,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将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包括利率的决定、传导、结构和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加快金融改革,积极融入国际经济的根本举措,是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解决国内宏观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6月1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得以开放,利率市场化实质性改革开始。1997年6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回购和现券买卖自身持有的国债、央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等得到许可。1998年起,金融债、国债的市场化发行逐渐得以实现。2000年9月21日,外币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央行持续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2年3月,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得到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获得公平待遇。2003年7月,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得以放开。2004年10月,人民币存款利率实现下浮。2005年3月16日,超额准备金利率被大幅度降低,央行完全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于2007年1月4日正式上线运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标志性的一步。到2008年4月,我国货币市场与外币贷款利率、外币定期存款(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实现。2012年6月8日,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及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得以调整。2013年7月20日,贷款利率七折下限被取消,各金融机构开始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综上,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外币利率市场化较本币利率市场化先行一步,贷款利率市场化较存款利率市场化先行一步,批发业务市场化较零售业务市场化先行一步,这正好适应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战略。有理由相信,我国将会在未来的几年内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新机遇
1.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释放信号,调节资源配置。利率市场化,其实质就是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其目的就是促进融资工具结构合理、种类齐全,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管体制,促使制度信息充分披露、金融市场主体得到充分竞争,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这将推动各个商业银行着力改进其经营行为,共同搭建公平的金融竞争环境,避免因不正当竞争而造成损失和风险。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经营的自主性。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获得自主的定价权,其业务经营、资源配置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金价格对资金的供求关系反映更为充分有效。为确保资金带来预期的收益,商业银行会自主对资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实现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平等竞争,就可以通过利率的浮动来拓展资金的来源,扩大经营规模。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结构。利率市场化让商业银行能更好地甄别客户。在持续盈利目标的驱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部门会更加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风云变幻”,在综合分析客户的经营情况,认真测算拟发贷款所产生的资金成本、管理费用及违约成本,计算出相关业务可能带来盈利多少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客户与业务采取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定价策略,这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优化经营结构,按最优原则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因素,反过来,利率市场化又是更高层次金融创新的市场环境提供者。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为抢夺存款,将会“身不由己”地变相提高存款利率,而为了将优质客户揽入“怀”中,降低贷款利率就成为“杀手锏”,这一升一降的利率风险就为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提供了动力和压力。为尽可能地筹措到低成本的资金,规避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势必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着力发展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风险较小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并强化服务手段,提升营销效率,促使资产保值、增值,抢占价格竞争有利位置。
5.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官方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决定金融市场利率水平计息方法,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并进行局部非常有限的调整,“灵活性”缺失。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将更为关注市场的变化,着力提升风险意识与成本意识,积极完善风险约束机制与利润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风险
1.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利率风险。依据风险持续时间的长短,利率市场化带给商业银行的风险可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其中主要是恒久性风险,即利率风险。受利率波动的影响,资产收益相对于负债成本发生不对称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和资产形成损失,这就是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本点风险和潜在选择权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不对称,面临的主要是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是否有利,关键是看资产与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资产收益的增长要快于资金成本的增长,正缺口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正面;当利率下降时,则影响是负面。负缺口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利率的波动还可能造成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的情况,这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
2.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强,居民会倾向于将钱存入银行,银行负债中易变负债比例上升,使银行短期内出现流动性盈余。从长期来看,这会增加银行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中,储蓄分流的渠道多样,且持续增加,分流的规模也日益“看涨”,资金流动将更为频繁,积极提升支付能力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事不宜迟,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的信用情况若被市场定性为恶化,其筹资成本就将更为昂贵,可引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因此,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前,金融监管部门应精心设计并适时出台存款保险制度。
3.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得资金价格成为银行间最直接的竞争手段,当银行存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贷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时,就会面临丢失优质客户的风险,而客户是银行立足之本,因此,这有可能是一场生死之战。另一方面,若存款利率较多地高于同业价格,贷款利率较多地低于同业价格,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利息损失。尤为一提的是,为满足监管要求,提高存贷比指标和资本充足率指标,各商业银行会使用一切手段包括以较高的成本来抢夺存款,如此,势必会推动存款利率不断上涨,极有可能发生抬高利率的恶性竞争,导致资金成本攀升。而贷款业务方面的竞争会造成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持续下降,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短期内广泛出现恶性竞争,必将使得银行业陷入全行业亏损的境地。
4.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环境里,商业银行因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完全洞悉客户与项目的风险程度。当利率水平提高后,受短期收益驱动,商业银行会将贷款贷给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对借款人而言,只有在自身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时才会考虑借款,这样,银行提高利率实际上是在驱逐低风险项目,而将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列入贷款名单中,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提高了信贷的风险。同样,借款人为了支付高成本的贷款利息,势必会趋向追逐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甚至不惜斗胆改变项目的性质,使其预期收益更高,如此,高风险自然也会伴随其左右,形成“风险激励效应”,极易产生道德风险。对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若缺乏相应的内附控制措施,必然导致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产生和增加未来违约的信用风险。
5.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进一步加大,利率对各种经济、社会、人为因素都非常敏感,经济的过热和低迷、通货膨胀和紧缩、国际金融的波动、政治事件的发生、人们对利率的预期等等,都会引起利率的波动。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汇率、利率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等,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变得不如过去稳定,跌宕起伏,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
6. 利率市场化加大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风险。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利率的决定方式,使得商业银行净利差逐渐收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仅靠频繁的外部融资来支撑业务发展的模式已不能持续,过度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这将迫使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和差异化服务,提高综合定价及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来完成自身经营模式的转型。在自身条件因素的制约下,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走路径也各有不同,使得自身经营模式转型面临较大的风险。
三、建设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利率市场化时代已经来临,拼抢客户资源不再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唯一焦点,银行的品牌、信誉、实力、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及服务水平等都将成为竞争的关键所在。银行业备受诟病的“暴利”高利差时代将“随风而去”,新一轮银行业洗牌运动业已开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在金融脱媒持续深化、外部监管愈发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里,建设银行在自身发展方向、服务模式、产品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改革,切实做到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1.建立利率测控体系,切实规避利率风险。一是建立利率信息监测体系。成立专门的利率研究部门,多渠道收集反映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形势的信息,加强对经济前景的预测与分析,进一步提高市场敏感度,时刻关注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再贴现率、再贷款率、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时刻关注同业利率的变动情况,对本外币利率变动趋势进行科学预测与研判,为利率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提供有效支持,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二是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在理清全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建立起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及时测度利率各项变量指标对经营管理的影响,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和VAR值分析方法来研判利率风险方向,并测定利率风险大小和范围,注意将数理模型和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在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利率水平予以及时调整。加大资金的来源和运用交互关系的研究,促使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相互匹配,有效规避利率风险并最大化增加收益。三是建立利率内部检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在全行开展利率检查与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防范个别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定出只利客户、不利建设银行的利率水平或计息方式,有效规避道德风险。四是建立利率价格公示制度。为便于制约监督,应明确优惠利率的适用条件与对象,防止人情利率的产生。对人为形成利率风险的相关责任人员应进行责任追究,后果严重的须严加处理,将利率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努力降低经营成本。一是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依托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建立起利率定价模型,做好内部资金流通及其定价管理工作,对每笔业务计算资金成本收益及净利息收入,按产品、部门、客户经理来衡量利润贡献,并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为绩效评价提供明细的资金成本数据,以此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抢占市场竞争先机。二是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总行决定全行的利率定价,通过全面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结合全行资产负债实际情况,制定和公布基准利率水平。同时,综合考虑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银行同业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各分支机构的利率浮动权限。各分支机构围绕总行确定的基准利率,综合考虑本行的实际成本,对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进行分析,在总行授权幅度内浮动,不得超越。如此,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来映射政策导向,促使资金中心成为利率调节的阀门,以此降低全行总体筹资成本,将内部不能消化的现实及潜在的资产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嫁。三是切实降低固定成本。清理低效无效资产,合理选购经营所需的设备,对固定资产购置价格进行合理的确定,对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应适当减少或予以取消。积极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充分挖掘员工的创造潜力。在合理调整经营网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机械化、自动化投资的力度,以更大幅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据测算,商业银行ATM机的使用成本不到传统银行的四分之一,网上银行的经营成本更是只有传统银行的十分之一。四是严格控制变动成本。合理定价存款利率,有效控制各种存款的利息支出,并通过积极控制市场营销人员的差旅费开支,取消成本较高的广告费支出,压缩不必要的办公用品开支等,来合理压缩市场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业势必会进入微利时代,因此,建设银行应充分挖掘内部潜能,努力增加资金收益,尽可能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以进一步壮大实力,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大力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动战略转型。一是大力拓展金融创新业务。作为金融中介,建设银行应适时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金融创新产品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创新发展贷款出售业务,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和并购贷款,择优购买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与企业债券,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等。积极开发利率期货和期权、远期利率协议、互换和互换期权等产品。二是积极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大数据”是指普通数据库难以获得、存储和分析的海量数据。面对飞速增长的数据洪流,建设银行应该积极开发“大数据”平台,尽快完善全球网络,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加强与电商、社交网络等大数据企业平台的合作力度,提升数据整合能力与分析能力,借助“大数据”跟踪客户交易行为,分析客户偏好,实现更为科学的客户细分与营销定位,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加快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转型。在积极做好本业的同时,建设银行应加快发展保险、信托、基金、租赁和证券等业务,藉此形成不同金融行业和市场之间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渠道、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框架和集团一体化运行机制。大力发展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电子银行、财富管理、小企业经营、善融商务、消费金融、金融社保卡等战略新兴业务,在“多功能”上做足文章。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经营方式上充分体现集约化的经营特点,实现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集中统一使用,按照经济效益原则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组织推动业务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的。四是加强经营管理创新。用心打造适应金融创新的“流程银行”,加快改造现有“部门银行”,加大创新推进工作力度,在将分散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变的同时,促使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转变,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注重将创新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更好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4.加大存款组织力度,提高贷款定价能力。一是巩固提升对公存款份额。以提升存款市场份额为目标,强化抓户增存,加大工商企业营销力度,密切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抢抓信息源头,抢占营销先机。进一步做好传统重点客户的金融服务,严防死守,避免客户流失,做到客户存款份额在建行稳中有升。积极拓展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和集团客户成员单位,通过供应链融资、国内保理等金融服务,加大对客户上下游及关联客户的批量营销。抓好对公小额无贷户的营销和挖潜,深挖客户销户、转非正常户等流失的原因,做好销户挽留和二次营销。激活存量低效客户,提高账户使用率。二是持续开展个金业务常态营销。以“外强竞争力、内提贡献度”为工作目标,抓好个人客户拓展与维护,提升中高端客户拓展维护能力,做大客户金融总量,推进重点基础产品发展。积极发展助农取款点,将设立助农取款点作为辐射周边农村的中心,以福农卡、代理人寿保险、个人信贷、电子银行等手段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营销活动,扩大建行品牌影响力。加大私人银行业务营销力度,做大做强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业务。利用理财产品、综合金融服务、专享增值服务等产品与服务,加大拟降级客户的名单制管理和挽留力度。三是强力推进县域金融发展。拉长县域金融市场的短板,全面提升县支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速度,使县域各项主要指标在全行的占比及金融同业占比均大幅提升。加强渠道建设,做好网点优化工作。四是积极拓展重点优质客户。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以开放的思路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新增信贷规模向零售类贷款倾斜,采取差别化的退出方法与措施,有效腾挪信贷规模。将批发业务的支持重点转移到重点建设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农村建设及保障性安居房建设等项目上来。优先支持具备效益、质量优势的客户与项目投放,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五是着力加强定价能力建设。做强做实传统信贷业务,降低经营风险,获取相应利润。以高利率覆盖高风险,规避不良贷款产生,加大清欠不良贷款的力度。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行和加强经济资本预算管理为契机,提高生息资产中贷款规模的比重。利用先进价格测算工具,科学衡量风险收益水平,完善定价计量方法,优化报价响应机制,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利率定价差异化的策略,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综合收益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
5.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面提升经营效益。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里,商业银行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多寡,将决定其所获得市场份额与利润的多寡,决定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位置的优劣。当前,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达到了50%以上,而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仅为20%出头,二者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可见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建设银行应切实增强发展中间业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在努力办好负债、资产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中间业务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力度,以超前意识着手中间业务的开拓。在大力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债券回购、买卖分销及代理开放式基金的发行与赎回等各种投资、融资服务,积极为中小企业及中小金融机构提供资产管理、代客理财、财务顾问、投资咨询、代理保险、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基金托管等服务,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建设银行的综合赢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6.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持续提升优质服务。“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没有不好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服务”。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企业品牌,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价值的载体,是企业对内管理、对外经营的灵魂,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文化。文化的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因此,为适应利率市场化,建设银行应积极树立“企业发展靠文化”的企业文化理念,着力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用心塑造“服务致胜”的企业文化灵魂,认真营造“合规至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更应转变发展观念,持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将服务渠道从物理网点为主向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并重、多渠道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方向转变,用心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有方法的将企业品牌建设贯穿于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提高快速响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取得消费者的普遍认可,进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和综合贡献度,确保建设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获最大的发展空间。
7.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管理与技术是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实质所在,其操作者则是人才,因此,银行间竞争的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建设银行应坚持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立激励型的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使用力度,用心培养一批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对利率风险基本原理与控制技术掌握娴熟的利率管理专家,逐步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员队伍。同时,切实改革内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并加以落实,用美好的愿景鼓舞员工,用宏伟的事业凝聚力量,用优美的环境陶冶情操,用科学的机制稳定队伍,加强员工的学习与培训,加强作风建设与效能建设,强化过程管理与风险管理,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用心搭建员工发展平台,努力提供员工发展机会,实现员工价值与建行发展的有机统一,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员工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持续提升,在全行形成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选用“高瞻远瞩”的战略型创新型人才,形成“领头羊”的效应,更好地推动经营战略转型,促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国际化,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它在把建设银行推入更为激烈的竞争市场的同时,也为建设银行提供了调整优化资本结构、重新合理配置资源的广阔天地。建设银行应以利率市场化为契机,建立健全现代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未雨绸缪,敢为人先,确保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无不胜,勇立潮头!
(文爱华 作于2013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