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营业方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消费需求,随着3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银行开始被广泛应用。 手机银行是网上银行的便携版,是一种集货币与移动通信为一体的业务创新模式。手机银行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电子银行替代率,而且还拓展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工作时间,丰富了银行的服务内涵,拓展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手机银行功能强大,客户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节省了ATM机和银行窗口排队等候的时间,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有关调查分析表明,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将代替现有的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成为支付领域的主要支付模式。资料显示,国外的先进银行中电子银行替代率普遍超过80%,国内银行机构平均只有44%,中小银行则不足30%。在我国,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各类业务,包括账户管理、转账汇款、信用卡业务、投资理财(基金、证券、黄金、外汇)、缴费支付等众多行业和领域。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银行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凭借着其突出的便捷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的青睐。据统计,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银行交易金额达到22155.6亿元,环比增长56.2%,同比增长80.57%,业务增长势头明显。
二、手机银行业务的风险分析
在电子渠道的发展过程中,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手机银行虽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但与传统的柜面业务相比,手机银行潜在的风险远远高于传统银行。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高速发展,许多安全隐患正在逐渐显现,犯罪分子利用手机银行进行诈骗的活动越来越猖獗。通过分析众多电子金融诈骗活动发现,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源头签约不规范。许多银行存在过分追求产品业绩增长,忽视规范签约的现象。银行业务管理要求不明确、风险防范手段不充足、柜员操作流程不规范等问题,种种因素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造成了电子银行诈骗案件频发,阻碍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客户认知不充分。很多客户对手机银行了解不够充分,对其开通程序及安全防范措施等认识不够全面,安全防范意识缺乏,容易被不法分子蛊惑;对银行卡密码、手机银行登录密码等私密信息保管不当,并直接使用不法分子的手机号码开通手机银行业务。
(三)技术实现方式不成熟。银行通过客户端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都会给手机银行业务带来风险,银行技术安全措施如果不到位,一旦病毒侵入会造成网络主机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
三、手机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业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起一种让客户信任的安全环境。针对以上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风险点,现提出以下措施,目的是把风险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零风险,确保客户资金安全。
(一)严格规范签约流程。经办人员要严格按流程签约,杜绝“代客签约、代客签字、他人代客户签字、虚假签约”等现象,有效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风险。一是要认真审核客户信息。柜员接到客户申请后仔细核对客户资料和申请表格,通过身份证核查系统和现场比对客户信息,确保客户所填写的申请书信息与身份证信息的真实性。二是要保证客户必须使用本人手机号码开通手机银行。柜员必须现场询问客户开通手机银行的意图,请客户回拨指定电话以核实是否为客户本人手机。三是要向客户做到业务安全提示义务,如客户有多人陪同办理时,应当严格执行一米线规定提醒陪同人员远离柜台等待的等相关业务提示。
(二)认真履行客户告知义务。柜员有义务实时提醒客户注意以下风险:不使用他人手机号码开通手机银行;不使用他人手机登录手机银行;选择正确的手机银行登录网址;妥善保管手机银行用户名和密码;密码泄露或遗忘,应及时进行密码重置;手机丢失或手机号码变更,及时联系银行处理;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查杀和拦截手机盗号病毒,并识别短信、网页中可能存在的“钓鱼”网站链接。另外,要妥善保管好手机和密码、设置合理的转账支付限额、开通及时语短信通知服务、使用完手机银行后应及时清除手机内存中临时存储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等。
(三)不断更新技术安全机制。在技术层面上,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众多,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它需要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我行的手机银行采用通信专线连接,从手机端到银行端全程加密,同时还采用了数字签名机制、手机与卡的绑定机制,保证了客户交易和账户资金的安全。今后,我行的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对黑客攻击的抵御性以及网络平台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