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螺旋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认为,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之间存在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分工合作的关系。二者交替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螺旋式演化。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承担着新型金融产品“孵化器”的职能。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在金融体制与机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相比,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1、脱离实体经济,导致金融市场价格内部投机。从根本上看,金融创新的逻辑起点在于不断满足市场真实有效的需求。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背离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必然演变成金融市场内部的价格投机,进而催生大量泡沫,对市场的破坏不可估量。这其中,既有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也有盲目创新的问题,还有创新不足的问题。因此,推动金融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始终面向实体经济,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和客户需求分析,使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实体经济的需要。
2、对创新中蕴含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把握不当,不利于形成有效监管。创新是对已有思想、理念、体制、制度和做法的突破,这个过程蕴含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需要加以很好的把握。但从监管层面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由于缺乏科学的审核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金融创新的束缚。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方面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具,比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很少,另一方面,各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随意性很大,管理粗放,缺少系统深入的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造成金融创新活动的持续性较差。
3、创新脱离国情,盲目从国外“克隆”和“移植”。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但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引进的成分较多,原创的成分较少,移植和克隆式的拿来主义比较突出,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环节比较薄弱。因此,要特别重视对世情、国情、民情、行情的分析研究,从实际出发,对引进的创新成果进行深度改造。任何简化和省略消化吸收环节的引进,都是没有希望和出路的。同时要特别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原创型金融创新的比例,走合理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金融创新之路。
4、缺少一套健全、稳定的制度体系保障金融创新。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不够持续和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稳定的制度体系,金融创新还处于零散、偶发和断断续续的状态。可以说,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在本质上就是制度建设的能力。检验和衡量金融创新能力的强与弱,很大程度上是看银行有没有一套先进管用的制度体系,以及通过这种制度体系调动、集中和配置各种资源,促进创新实践开展的能力。
二、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金融工具创新方面要坚持以原创性为主。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异,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单纯走吸纳型创新的道路,在外资拥有绝对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一旦允许外资机构涌入,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一场灾难。我国金融创新必须从自身的市场环境出发,必须坚持原创性。
2、要坚持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是实体经济中用权利交易代替实物交易,以便降低实物交易成本的一系列规则、方法和场所的总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金融创新得以开展的保证。金融工具由于具有虚拟特征,很容易被人为操纵,从而脱离实体经济,出现我们常说的“泡沫”。因此,金融市场必须走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健康道路。
3、要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信用制度创新。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赖以存在的基石。没有公信力的市场会抑制交易和投资人参与的积极性。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这样几个渠道来完成:一是以市场化手段发展中介机构,市场竞争可促使中介机构在生产中介产品时,投入足够的资源,同时,市场秩序的维持成本也会比较低。二是引进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降低信息成本。三是在市场制度建设方面,避免管的过多过死,要相信市场。即便是在金融创新容易引发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片面强调管制,因为没有任何;理论或事实可以证明,行政力量比市场在防范风险方面更专业、更有激励作用。
4、要坚持以提高金融机构业务能力和运作效率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业务趋同必然带来利润摊薄。因此,只有坚持“精细化、特色化”的经营理念,才是业务发展的市场取向,也只有利用技术创新推动业务发展和运作效率提升,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优势,才能为金融业务整合和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