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邮储银行股改后,各级分支行的体质改革工作也在2013年度基本完成。对邮储银行来说,资产业务的发展主要以小额贷款、消费贷款和小企业贷款为主,但面临的民间借贷的冲击与挑战不容忽视。 近年来,民间借贷以及客户融资难等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州的“温跑跑”、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问题业已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中心。甚至有的专家认为中国式次贷危机即将爆发。 笔者将结合对民间借贷认知及风险识别,全面分析邮储资产业务发展对策入手,浅谈邮储银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的冲击及风险规避,合规健康的发展资产业务。 一、概念认知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但在利率的执行上事实却并非如此。民间借贷是游离于官方监管与主流经济学研究视野之外的金融形式。它是一种跨时私人契约,在风险管理上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的特点。综合分析,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低利率互助型借贷。这种形式也就是民间常见的“帮困济贫”,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体私营企业主之间用自有闲置资金进行的无偿或有偿的相互借贷行为。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借贷双方直接见面,约定借款金额、期限、利息,由口头约定、或打个借条,用于个人之间,主要是亲友之间临时性资金调剂,金额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企业之间金额由数万元到数百万元,有的甚至单笔达上千万元。此种借贷借款期限灵活,有不定期、几天、几个月,借贷双方私交好时期限可以长达几年。互助型借贷基本不考虑盈利或只有微小利益。借款的用途主要是解决生活、生产急需。 (二) 企业集资型借贷。企业集资型借贷主要分为企业集资和社会集资。企业集资,主要是企业向股东、职工借债或以入股的方式筹措资金,以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有部分企业向员工收取所谓“工作保证金”,一方面稳定员工工作和防范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达到集资的目的;还有些企业委托职工以个人名义,用个人房产作抵押取得贷款后由企业使用,利息由企业支付;企业集资的利率、股息一般相当或略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社会集资,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由于暂时资金周转不灵,面向社会进行季节性集资。也有个别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逃避一些正规的规费,或因为不具有开发资质,将社会购房者编造为本企业职工,进行虚假集资建房,购房者所交首付款成为建房的集资款项。还有基层政府出面融资,是指为保证行政区域属下的重点项目建设正常进行,以政府名义向特定对象集资。 (三) 发放高息型借贷。这种借贷的融资主体主要是个体及民营客户,以关系和信誉为基础,筹措资金多用于生产资金的周转。资金相对比较富裕的个体户和客户主,在暂时没有新的资金投向的情况下,为了给闲置资金寻求新的“出路”,向一些资金匮乏且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这种以信用交易为特征、利率水平较高的借贷是民间借贷的最主要方式。这种借贷利率根据借款的主体、借款的用途、借款的时间长短、借款的急缓程度而定,大部分在商业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以内,月利率从8‰到30‰。 (四)不规范的中介借贷。这些中介公司对外公开的身份是“投资咨询”、“投资顾问”、“投资管理”、“财务管理”和“财务顾问”公司等,它们借助于正规中介机构的融资行为或以非正规中介机构为依托进行民间借贷。另外,民间注册成立担保公司,为企业 (多为客户)、个体私营业主、自然人借款提供担保。 二、优劣分析 民间借贷的发展已超乎金融人士的想象,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更助推了民间借贷的飞速、多元化发展,如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出现,正是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它的特点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这也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效用分析 一是作为银行、信用合作社的补充,民间借贷能更广泛地动员、挖掘游资,使更多的闲散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要。 二是民间借贷大多服务热情、手续简便、经营灵活、条件宽松,成为银行、信用合作社的竞争对手,可促使它们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是为银行、信用社拾遗补缺,更好地适应家庭及多种合作经济分散经营的特点,满足其对资金融通多渠道、多形式的要求。农村民间借贷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有其消极作用,如脱离国家信贷政策的制约和监督,盲目性较大;债权缺乏法律保证,易产生纠纷,增加社会不安全因素;贷款有的用于非法经营,助长不良风气;有的利率偏高,刺激部分资金趋向高利贷。因此,对农村民间借贷应加强管理,积极引导,趋利避害,以利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二)风险识别 目前我国实行开放性市场经济,确立了民法自治原则,成功推出了小额贷款公司,已具备了放贷人全部放开的相应条件。国家对放贷人实行放开政策,应区别民事与商事放贷人,对于民事放贷人宜采自由放贷原则,对于商事放贷人宜采审批设立制度,同时应规定放贷人必须是资金所有者,还要增加对民间借贷的监管,使其规范发展。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不断攀升,以及高额的税费,加上今年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客户严重的生存困境。做实业的高成本压力促使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涌向民间信贷市场“炒钱”,出现民间借贷市场的“高利贷化”趋势。从矛盾两面性的观点出发,对民间借贷的风险认知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具体风险如下: 一是民间借贷的肆意发展影响国家宏观金融政策。在高利率的驱动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各种形式流出银行体系,加大体系外资金循环,造成了金融信号失真,以及诱发金融脱媒现象,干扰央银对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测,影响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是是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在逐利的驱动下,大量资金出逃银行体系,严重分流了银行机构的存款,增加了银行机构组织存款的难度。同时,民间借贷也挤占了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市场,抢走了部分客户。也不利于银行机构清理不良资产,借款人在还款困难的情况下一般优先偿还民间贷款,而对银行贷款采取拖欠等手段。
三是加剧客户负担。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贷款利率,虽然暂时的融资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但是长期来看,将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最后拖垮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不仅不能解决客户资金匮乏问题,而且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潜伏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民间借贷由于借贷手续的不规范、部分借贷合同不符合法律法规。民间借贷一旦违约,就很容易出现债务纠纷,甚至导致社会纠纷,并最终可能演化为严重的暴力事件。 五是影响社会收入公平分配。民间借贷的逐利性使得贷款人在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掠夺了借款人的劳动收益,加重了借款人的财务负担和引发社会分配不公。另外,由于民间借贷非常具有隐蔽性,使得有关部门无法追查放贷人的真实业务,也无法掌握放贷人资金来源的合理性和资本收益,造成了国家税款的流失。 三、邮储银行资产业务发展之路 民间借贷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同时,因缺乏有效的监管而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民间借贷中放贷人放开已是大势所趋,它是克服金融抑制现象、打破正规金融垄断,提升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外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针对以上特点,邮储银行在发展资产业务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用好政策 作为兴起的邮储银行,在发展资产业务的方法上必须认真落实和完善对客户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对符合条件和资质的客户进行专项考核,有所倾斜,提高对客户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解决客户融资过程中担保难、抵押难等问题,减少融资成本,提供融资效率。 (二)抓好宣传 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是打造邮储资产业务的明智之举。严防非法集资和市场金融传销,引导公众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深刻认识非法集资和金融传销的社会危害性,提高公众的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消除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促进邮储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做好服务 努力提高信贷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是发展资产业务的必由之路。邮储银行必须简化、公开资产业务手续,努力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为客户提供简便、快捷的资产业务网络审批服务,提高办贷效率,加大邮储信贷资金“普之城乡、惠之于民”服务的检查监督和考核力度。 (四)盘活利率 利率市场化的形势日益严峻,邮储银行必须充分利用邮储利率的优势,实行灵活的贷款利率管理。对确有发展前景的客户贷款需求,应该实行差别利率,不能一味上浮到顶;应充分发挥邮储信贷产品比民间借贷利率低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户,并为其提供完美的金融服务。依照客户不同的信用状况,给予相应的优惠,不断满足客户对信贷资金的需要,逐步抑制民间借贷市场领域。 (五)积极创新 创新是名族进步的灵魂,邮储银行也不例外。建立多层次的信贷融资体系,提高信贷产品的针对性,邮储银行应创新农贷管理模式,及早推出适合各类经济发展状况的信贷品种,满足客户发展高效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贷款需求,在促进“三农”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邮储银行应及时调整思路,不应局限在原有信贷限额模式内,而且要拓展新的贷款业务来满足不同层次贷款户的信贷需求,以此来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不断挤压民间借贷的市场份额。虽然银行在抵押和担保上也有许多创新,但大量的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还是缺乏足够的抵押和担保,如中国银行已推广“网络通宝”、“税务通宝”、“循环贷”等产品,通过产品创新进一步拓宽贷款渠道,降低准入门槛,同时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帮助广大客户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企业要转型升级,银行也要转型升级,邮储银行必须将客户业务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保障客户授信增长,其增速将继续保持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客户进行分层分类支持。进一步改善现在推动资产业务的合规健康发展。(办公室)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服务内容 | 联系我们 | 加盟合作 | 免责条款 | 招贤纳士
Copyright © 2002-2011, tban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联银信(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贝邦律师事务所 姜波
MailTo:tbankw@163.com
版权所有:银行界 京ICP备10000166号
京公网安备110114000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