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强调“城镇化”,将城镇化从“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的角度上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显著提升了城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从“城市化”、“城镇化”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概念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与深入,并为金融业在支持中国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高比例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方式,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不仅需要硬件投资,更需要软件投资。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和优势。通过分析金融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以及当前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和金融体制的创新方式。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途径选择及金融支持的理论分析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途径选择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这其中困难重重。结合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我国当前农村城镇化的现状,我国城镇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民进城,也不是单纯拆迁改建,而是对传统工业化和小农经济的彻底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他们才可能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主体,才知道如何建造适宜他们居住的家园,城镇化才能达到扩内需,发展经济的目的。
2.加快户籍改革的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就必须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将进城农民的身份改为当地居民,并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养老保险等各种保障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应是渐进式的,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稳步推进。
3.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我国公共品供给长期偏向城市,公共财政在农村投入不足。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一致有关。为全体国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
(二)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理论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城镇化,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方面互为制约,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经济城镇化是基础,社会城镇化是表现。城镇化对我国当前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从现实的角度看,金融部门对城镇化支持的具体内容为: 社会城镇化中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经济城镇化中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人口城镇化中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支持。
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劳动条件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严重阻碍了剩余产品的增加和剩余劳动力的进一步析出,所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需要更大比例的资本积累和更有效率的资本利用。而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显然是金融部门的主要职能。城镇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吸引并能让其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生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发展本土的中小企业。而本土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金融支持。所以,金融支持对我国城镇经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以及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但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财政难以支撑全国的城镇建设,据此向金融体系进行融资就成为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业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国家产业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在资金供给上产生抑制,形成了供给型金融抑制。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
基础设施项目通常要求市场必须能够提供长期、集中、大额的资金来源。显然,民间和外来资金以及商业银行都是无法满足这种要求。财政收入毕竟有限,且根据现有法律法规,银行、信用社不能对政府部门贷款。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中涉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但其宗旨和定位是支持国家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并不是针对具体城镇化建设。所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