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随着系统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内部审计系统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稽查系统,到目前的信贷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等,但各大系统与业务及财务系统的对接程度还有待完善,运行效率还有待提高,系统之间的对接和融合能力也需进一步挖掘。本文针对加强非现场手段在邮储网点常规检查中的运用,减少人力财力物力消耗,做一些思考。
一、 加强非现场审计的意义
非现场审计是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不间断调集、整理和分析,筛查疑点,发现问题的远程审计方法。它的意义非常明细。
1、提高审计全面性。非现场审计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远程调集所属机构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进行持续监测,有助于全面把握各项业务的风险程度和内控状况,克服了传统审计不能全面审计的弊端。
2、增强审计时效性。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持续收集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弥补了现场审计问题查找滞后的缺陷。
3、提高效率,节约成本。非现场审计通过对数据和资料的全面分析,准确找出问题、疑点和异常,为现场审计有针对性地跟进检查、核实。非现场审计还提供与现场审计有关的数据和资料,使审计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审计对象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计划,减少现场审计频次,缩短现场审计时间。
4、促进审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在相对垂直的审计管理体系中,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运用非现场审计手段,可以综合各方面因素,对所属机构和各项业务进行评估,把握其风险状况,有助于准确选择审计重点,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5、非现场审计还可以利用占有业务数据资料、持续监测业务动态及掌握分析方法的优势,对有关业务和领域进行专题分析,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二、 我行网点常规检查现状
1、需要大量审计工时、人力。邮储网点遍布城乡,目前稽查审计人员的名额主要还是按照网点多少来配置。以我省为例,目前全省各二级分行主要是派驻制和集中制两种稽查人员配置形式,派驻制情况下,基本上是一个县支行派驻一到两名稽查人员,集中制形式下是若干网点配备一名稽查人员。稽查员的职责包括对辖内各类业务的常规检查、电子稽查核销,配合二级分行的各类专项审计和检查以及其他审计检查工作。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网点分布广,数量多,而网点的各类检查项目繁杂,检查一个离县城较远的网点基本上要花一天的时间,而按照规定,这样的常规检查每季度至少要覆盖全辖所有网点。平均每个稽查员每个月花在网点常规检查上的时间在11-14天。加上检查后续跟踪整改复查等工作,每个月在网点检查上的时间可能更多,导致对其他业务的检查不够。
2、电子稽查系统作用不明显。目前,随着各项系统的上线,电子稽查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在稽查人员看来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为核销而核销的工具,每天只是把问题核销,而不从深层次寻找问题原因,系统不仅未能起到非现场稽查以及辅助现场检查找出重点和方向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每天必须做的一项枯燥工作。究其原因:一是电子稽查系统自银行成立初期正式开始运营以来,系统未能及时随着业务系统进行相应升级,跟不上业务电子化的飞速发展,目前系统部分功能已经无法与业务、财务系统对接,风险预警和核销的范围也较为有限。二是对稽查人员的持续培训不足,上线初期,老稽查人员接受过相应培训,相对熟悉这个系统,而随着稽查人员的更替调整,新人受到的培训不够,对该系统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三是对系统参数的动态调整工作不重视。由于人员新老更替,培训不足,重视不够,电子稽查系统内部分参数未能及时调整,导致本来应该主动监控的系统变成了被动接受预警数据的工具,存在为核销而核销的情况。四是稽查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仍然不高,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计算机审计的复合型人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