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银行在我们生活中真有存在的必要吗?有哪些事情是企业和个人无法完成,而必须依靠银行的呢?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之后,银行最终证明了自己存在的必要性,从早期的吸储放贷、货币兑换等原始功能发展至今,银行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中介。
随着银行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银行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也给银行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既有物质生活上的,更有心理上的压力。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必要的工作压力使人们集中思想,全力以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多、过高的压力会对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产生各种消极的反应和情绪。如绩效不佳、职业枯竭、身体健康问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下降、反社会情绪、伤害自身的行为和举动等。更为重要的是丧失了正常的工作状态,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本人将针对银行人员心理压力的种类、后果及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压力归类
银行从业人员的心理压力源是多方面的,有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共性压力,也有因银行职业的特性而程度有所不同的带有职业特点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强度的工作要求所致心理压力。银行业素来以三高人才为主:高学历、高压力和高收入。在2005年“金融控股产业人员全方位大调查”的结果显示,50.9%的金融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为41到50个小时,51到60个小时占23.1%,超过60个小时的占10%,每天工作时间平均长达10个小时以上。27.2%的受访人员认为目前压力指数介于71到80分之间,而男性人员受访者认为压力超过80分以上的占36.9%。
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银行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银行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银行人员产生能力的恐慌。这样的高标准与银行人员的现实能力的反差使银行人员产生焦虑情绪。
(二)银行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心理压力。银行工作是服务性工作,具有公开性,职业要求银行人员维护储户和国家利益,而被服务者却因个性的不同而产生对服务满意度的不同回应,这样的工作性质使银行人员长期处于与客户的博弈的状态,而国家利益要求银行和银行客户在这种博弈中成为输家。部分银行人员职业上的不适应也会形成心理压力。
(三)对业绩的高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银行业作为周期性行业,其经营管理的绩效与周期的增长或衰退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面对极大的经营任务压力,同行业竞争的压力,业务上风险控制的压力,多项工作都具有时效性限制,银行业工作绝对称得上是时间紧任务重。由于工作任务周期性,从业人员面对繁杂的工作内容,难免会产生职业疲劳,甚至职业倦怠。
(四)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人员的业务发展能力强弱是其在行业内赖以生存的基础。伴随着地方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合资银行等新型银行的兴起,给八成以上银行员工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加。市场资源固定的情况下,门槛人口随之流失,传统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型银行之间的议价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二、压力后果剖析
据权威机构对银行从业人员心理缓释调查结果显示:银行企业管理方面在缓解人员精神压力方面的工作相当滞后。仅有20%的受访人员回答,所在的银行采取了或正在采取员工精神减压的措施。而大部分员工只有通过自己来缓解部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引起有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使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干扰和限制,降低工作效率。以致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反应和后果:
(一)心理健康岌岌可危。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是过度工作压力“最简单、最明显的心理影响后果”。有事实表明,当员工心理压力过大,过于单调,工作反馈机构不健全,对工作缺乏控制感,又常伴随角色模糊及角色冲突时,其压力感和不满感同时增加。除工作满意度下降外,工作压力的其它心理症状还包括紧张、焦虑、易怒、情绪低落。
(二)生理健康接踵而至。压力的初期,最容易引起的就是生理症状。工作压力能使人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心率、呼吸率增加,血压升高,头疼,易患心脏病。每个人都有承受外在压力的基本能力,但当所承受的压力太大或本身的承受力太弱时,便可能形成心理疾病,轻者表现为神经症,重者成为精神病。
(三)行为异常危机四伏。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心理及生理异常必然导致行为异常。心理压力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决策等行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压力能导致员工跳槽、怠工和旷工。心理压力也会妨碍有效的决策,当人们感到压力增大时,就会倾向于拖延和回避决策,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常常忽视重要信息等情况。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