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将视角转向更具潜力的国际市场,纷纷发展出口贸易,然而国际贸易具有交易量大、资金需求高、周转速度慢等特点,企业现有的资金存量往往难以满足出口业务的需求,严重阻碍了企业对外拓展的进程,银行出口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恰好能够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但是,银行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及当前出口融资体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使得出口融资实践潜伏着各种风险,若把握不好,出口企业的损失会直接转嫁到银行。本文将分析当前我国银行业出口贸易融资中面临的风险及成因,探究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对策,以推动银行出口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 我国银行业出口贸易融资的主要形式
出口贸易融资业务,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向本国出口企业提供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其形式主要包括打包放款、出口押汇、出口保理、福费廷及信保融资等。企业选用的结算不同,对贸易融资类型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打包放款、出口押汇适用于信用证项下贸易,出口保理多用于赊销及托收项下贸易,福费廷则类似于远期票据贴现,金额通常较大,属于中长期融资,而信保融资多与结算方式无关,却涉及到保险公司的信用。因此,出口贸易融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风险存在的必然性,有效认识各环节的风险所在并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才能有效避免银行损失。
二、 我国当前银行提供出口贸易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般认为,出口贸易融资有期限短、自偿性高、国外银行信用保障以及容易控制款项用途等优势,能够给银行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由于出口贸易涉及范围较广,出口融资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总结起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企业的信用风险及财务风险
银行在出口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来自进口企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进口企业即使收到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仍以各种理由挑剔货物质量或包装上的差异而部分付款或拒绝付款;后者表现为进口企业由于经营不善、国家政策变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无法正常运转而出现财务危机,无力支付交易款项。当出口贸易采用赊销、托收等结算方式时,出口银行面临此种风险的可能性也通常较大。
2.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及生产经营风险
由于出口企业为出口贸易融资的直接受益人,在实践中,来自出口企业的风险种类及发生频率也通常较高。存在的风险通常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主要有伪造假信用证及贸易合同骗取打包贷款、企业不执行信用证或不按信用证条款发货、获取融资款项后不在融资行交单收汇、出口商品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遭到部分付款或拒绝付款、企业将融资款项挪作他用等类型。另外,国内市场变化、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可抗力、经验管理不善等原因也会使出口企业面临生产经营风险而无法按时发货交单,使银行难以回收贷款。
3.进口国银行的信用风险
进口国银行的风险表现形式较为单一,风险等级也相对较低,主要为银行在提供出口贸易融资后,却未注意到信用证中若含有某些隐蔽性条款,企业未能满足这些条款的要求而难以收汇,使银行遭受损失。如通常所说的“陷阱条款”中,规定多个开证申请人可随时解除付款责任主动权的条款,使得表面为不可撤消的信用证变成了实质上可撤销的信用证,或者是开证行即使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也未能履约付款。
4.出口贸易融资银行的内部风险
在提供出口融资时,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原因,可能存在的风险集中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三个环节。贷前调查环节的风险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贷人员态度上不够重视,对企业信用和经营状况未能进行全面综合了解便做出结论;二是信贷人员与出口企业相互串通,粉饰企业财务状况骗取融资;三是银行在审核信用证及相关单据时,未能有效发现其中隐含的风险。贷后管理环节的风险主要有银行未能对企业融资款项用途及发货交单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调查,使企业挪用贷款有了可乘之机。
另外,在信保融资时,出口商未严格履行保险义务,或是保险公司发生违约而不理赔,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三、解决我国银行业出口贸易融资风险的主要对策
1.严格的贷前调查
银行在办理出口贸易融资时,应按照所在地区规定的业务范围,认真审查客户的资信状况及贸易背景,对于企业提供的材料,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测算,即使是业务关系较为频繁的企业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进口商及相关银行,也要通过网络等渠道,尽可能了解其经营状况及资信等级,提前避免相关风险的发生。
2.完善的贷后管理
银行应完善贷后管理工作,建立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对出口商的资金使用、生产、装箱、发货情况进行跟踪,确保专款专用,关注国际商品市场行情及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一旦发现风险因素及时报告并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全我行财产。
3.广泛了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案例,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国际贸易经验具有很强的可借鉴性,学习出口融资风险案例,能够帮助银行不断完善当前出口融资环节,增加风险识别及控制能力,从而更好的增加出口融资业务为银行带来的效益,促进银行国际业务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