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手法层出不穷,让公众防不胜防。本月,工商银行福州分行聚焦重点群体,积极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并结合近期真实案例推出“防骗宝典”,通过“以案说险”揭示诈骗套路和应对举措,帮助广大金融消费者提升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
案例一:警惕“假亲友”诈骗 擦亮眼睛莫上当
【真实案件】
近日,一老人手持存折至某网点要求支取一笔9万元的定期。老人家表示不久前接到一通电话称是其孙子,不慎在学校出了车祸,急需一笔现金交手术费,且现金是要交给同学的家长代缴。老人随身还携带有11万的现金也准备一起交付。听闻此消息,工作人员迅速警觉,以调拨现金需时间为由稳住老人家,第一时间向辖区派出所寻帮助。
民警了解情况后判断老人家大概率遇上了骗子,和工作人员一起耐心劝说。最终老人再次联系其他家人,向学校核实到了“车祸”为虚假信息。
【以案说险】
诈骗往往蒙着各类“迷人面纱”,老年人更需要提高警惕。任何通过电话、短信,要求线上转账汇款或线下指定地点进行资金交付的,都建议老年人要先跟子女或亲友沟通核实,仔细甄别信息真伪,做到不轻信、不盲从、不贪心,切勿随意转账汇款。
案例二:网络贷款有风险 不当洗钱“工具人”
【真实案件】
朱某长期在外地务工,今年4月初,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一个无需核验征信便可贷款的视频。不久,不法分子通过短视频平台主动联系上朱某,称“只要把账户包装一下,就能从放贷公司办理贷款”。朱某心动不已,遂向对方提供了自己名下的银行卡、身份证等资料。而后,朱某按要求从外地来到福州,根据约定的时间前往银行取现19万元。因其在柜台支取大额现金时无法说清资金来源,表现可疑,还未走出银行大门就被收到线索的警方抓获。
【以案说险】
诈骗分子常常以“无抵押”“无担保”“低利息”“放款快”为诱饵,吸引有贷款需求的人群,再以刷银行流水为由,利用被害人银行卡进行非法转账。在此,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醒市民,银行卡、结算卡以及具有支付结算功能的银行账户、金融机构账户、平台账号都不能非法提供、出租、出借他人使用,也不能为他人非法转移资金提供协助。
案例三:高薪急聘当诱饵 莫因“小利”亲试法
【真实案件】
日前,某银行接待了一位前来开卡的大学生。该学生表示,最近其通过企业微信找了一份兼职工作,需要新开一张银行卡来接收工资。为核实情况,银行工作人员要求该学生出示相关的兼职信息。在学生展示的微信聊天中,工作人员发现该兼职工作不仅承诺高薪酬,还需要求职者新开一个银行账户,并在后续支付1000元押金。
工作人员判断这可能是一起高薪兼职诈骗,随后立即警示该学生,并详细解释了这类诈骗的常见手法,让学生及时止损。
【以案说险】
当前,兼职诈骗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诈骗类型。不法分子通常以工作轻松、高薪酬回报为诱饵,骗取学生缴交所谓的押金或保证金等,再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甚至有不法分子通过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求职者参与违法行为。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示广大学子,看到高回报的兼职工作时要多留心,可以通过高校就业网站、地方和高校的校园招聘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