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非法金融活动层出不穷。“特效保健品”、保本高收益“理财”、低门槛“校园贷”……不法分子编造了种类繁多、以假乱真的诈骗剧本,使受害者稍不留神就落入陷阱。本月,工行福州分行组织全辖网点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活动,并结合真实事例以案说险,为广大消费者送上“金融贴士”。
案例一:警惕“养老陷阱” 护航晚年幸福
【真实案例】近日,老年客户张阿姨来到某网点,请求大堂客服经理帮她将5000元汇至其携带纸条上手写的账户。工作人员感觉事有蹊跷,赶忙搀扶老人至等候区进一步询问汇款事由。原来,张阿姨上午接到两通陌生来电,向其推荐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神奇羊奶粉”,声称该产品有提高记忆力、防治骨质疏松、治理失眠的神奇功效,还能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肺病等多种疾病,让她十分心动,特来汇款下单。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张阿姨才意识到她遇到了典型了“保健品诈骗”。
【以案说险】老年人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点目标,一些不法分子常常以“养老补贴”、“特效药品”、“健康讲座”、“免费旅游”、“低价商品”等老年人关注、感兴趣的活动为名招摇撞骗。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提醒广大老年朋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练好防骗五大招:一是不轻信陌生人电话或短信提出的转账要求,二是仔细甄别“亲友”发来的借钱消息,三是莫信天上掉馅饼的虚假宣传,四是不迷信、热衷特效保健品、营养品,五是一旦发现被骗,及时告知子女、亲友或报警处理。
案例二:抵制“高利馅饼” 防范非法集资
【真实案例】近日,中年客户林女士来到某网点,要求立即将3万元资金转至某私人账户,称对方推荐了一款“稳赚不赔”的高息基金,若未及时转账,当日就无法购买。网点负责人告知客户,基金购买并不需要将资金划转到他人账户,并耐心与林女士深入沟通,详细为其解说诈骗分子的惯用套路。最终林女士被说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资金损失。
【以案说险】这是以高额回报产品为名义进行集资诈骗的典型案例。诈骗分子对非法集资进行形形色色的“包装”,最终的目的都是让消费者“掏钱”。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工作人员提醒广大消费者,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息诱惑。常见的非法集资手法包括: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编造虚假项目。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开展创业创新等幌子,编造各种虚假项目,骗取公众信任。以虚假宣传造势。通过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媒体广告等方式制造虚假声势。利用亲情诱骗。采取类传销手法,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好友或周边乡邻居加入,使受害人员迅速蔓延。
案例三:警惕“校园贷” 不负青春债
【真实案例】近日,一名大学生小陈来到工行某网点咨询。原来,这名学生家庭条件困难,想办理一笔贷款用于交学费与购物,听朋友说可下载某即贷即到账的app,无需抵押、手续简便,让他十分心动。大堂客服经理耐心普及了该类互联网贷款的风险性与常见套路,最终让小陈打消了申请“校园贷”的念头。。
【以案说险】“校园贷”套路形式多样,有不良贷、高利贷、多头贷、刷单贷、裸条贷、培训贷、回租贷、美容贷等,甚至有不法分子假冒金融平台官方客服,谎称需消除早期借贷记录,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实则诱导学生通过注册非法借贷平台借贷。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学生群体应树立量入为出的理性消费观,切勿盲目攀比,同时增强非法金融广告识别能力,警惕“无需征信”“当日放款”等虚假宣传,谨防落入欺诈陷阱。如遇到经济困难,应先向亲友寻求帮助,或告知学校,申请政策性助学贷款和生活补助;确需贷款,应合理评估自身偿债能力,选择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