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消保服务质效,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金融素养,为民办好实事,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开展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并紧扣9月15日启动仪式、9月20日“为民办实事”专项行动、9月26日“五进入”教育宣传日等关键时点,针对“老少新”重点群体集中开展各类宣传,切实提升金融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工商银行福州分行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热点和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实案例,通过以案说险揭示相关非法金融活动的套路和应对举措,帮助消费者提升“免疫力”。
案例一:天上不会掉馅饼 投资理财需理性
【案例简介】
近日,某银行网点接待了退休不久的张阿姨。根据张阿姨所述,她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款理财产品,号称投入少、风险低且收益高,让毫无购买理财经验的张阿姨十分动心,并立刻购入产品。但不久后,张阿姨就发现该“理财产品”亏损巨大,不仅没赚钱,自己的养老钱也“不翼而飞”。
【以案说险】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不少老年群体也希望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养老钱”保值增值。在本案例中,张阿姨因金融知识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对网上的虚假理财广告缺乏相应辨别能力,结果被虚假信息误导,造成了财产损失。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温馨提醒:“低风险+高收益=诈骗”,要谨记“投资有风险”,切勿轻信所谓的“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的宣传。老年消费者在投资前要多与家人商量,树立理性投资观念,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购买产品。
案例二:网贷诈骗套路多 防范措施要牢记
【案例简介】
某银行网点近日在街道上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遇到了市民翁先生前来咨询。翁先生称接到了自称某贷款平台客服的电话,询问其是否需要贷款。该客服表示他们是正规平台,不看征信,无需担保,审核简单,还可分期还款。因创业需要资金,翁先生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号。随后,对方告知翁先生贷款前需先缴纳2000元保障金和激活费用3111元。因怀疑其真实性,翁先生暂未办理。经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翁先生意识到自己遇到了贷款诈骗,随后报警。
【以案说险】
本案是典型的网络贷款类诈骗,不法分子以低利息、无抵押、无担保等有利条件引诱消费者,进而以放款需要缴纳所谓“手续费”“保障金”等理由实施诈骗。此外,常见的诈骗手法还包括刷单返利诈骗、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冒充熟人或领导诈骗、虚假购物诈骗、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等。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温馨提醒: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要牢记“三不一多”和“八个凡是”,避免落入诈骗陷阱。坚持“三不一多”,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泄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谨记“八个凡是”,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凡是要求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先交钱的都是诈骗;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都是诈骗;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汇款的都是诈骗;凡是要求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都是诈骗;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打款的都是诈骗;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金融信息的都是诈骗,切勿上当。
案例三:征信修复不可信 提高警惕别踩坑
【案例简介】
市民王先生近日前往某银行网点求助。他因忘还贷款产生了不良征信记录,后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机构,声称只要付钱就能进行“征信洗白”。心急的王先生添加了机构客服微信,按要求将1万元定金、一张实名登记的电话卡和银行卡交给机构,约定事成之后再付2万元。一个月后,该机构告诉王先生征信记录已修复,要求付清全部余款。王先生按约定将余款转给机构,但再去查询信用报告后,却发现有关信息根本没有修复。王先生试图讨要说法,却发现“客服”人员早已将他拉黑。
【以案说险】
“征信”修复类诈骗常见套路是利用公众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的迫切心理,诱导泄露信息,并骗取受害人资金,诈骗得逞后便将客户拉黑,人间蒸发。部分不法分子甚至收费培养“征信修复师”,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工商银行福州分行温馨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到三个谨防:一是谨防信贷逾期,量入为出、按时还款,不过度负债,不轻易为第三方提供担保。二是谨防个人信息被盗,不轻易将身份证或身份信息提供给他人或机构。三是谨防征信诈骗套路。《征信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切勿相信任何声称可以消除个人征信不良记录的“捷径”,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