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潭死水,没有水流的进出,要不了多久就会腐臭。同样,一个企业如果人员不流动,员工岗位长期不变,它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
株洲分行自2003年“减员增效“改革后,分行本部一直没有大的动作,因缺乏鲶鱼效应,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
一方面,由于员工流动机制不畅,不少员工一进本部,长期呆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岗位工作,最长的近20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墨守成规,不仅工作激情荡然无存,风险隐患凸现,而且造成岗位交流不足,选择机会少,“合适的人难以选择合适的岗位”,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由于本部员工培训少,学习少,练兵少,交流少,单一性人才占居主要比例,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虽然该行本部总人数是全省地市行中最多的一个,但大多数部门仍然存在人浮于事,业务堆砌无人承办,疾呼“人手不够”的现象。人多却办不了事,办不好事,基层行对此颇有微词。
特别是本部员工年龄结构偏大,本来开拓创新的精神就不足,又没有机制触动,少数同志在本职岗位上得过且过,成了一群“沙丁鱼”。不仅自身工作效率与质量低下,而且负面影响了周围一批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熟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面对以上现状,没有鲶鱼机制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该行启动了“双向选择岗位交流”,把它作为一条鲶鱼放进“沙丁鱼”群。行党委强调:“交流不是减员,是盘活”。该行从“三定”做起,以“增活力、防风险、促发展”为目标,贯彻“做精本部,盘活存量、做实基层”这条主线,坚持相对稳定、适当交流和公正、公平、透明、规范的操作原则,快刀斩乱麻,在10月底用一周时间稳步有序、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该项改革。
通过竞岗择优,该行本部岗位交流76人,交流率达56%;员工交流37人,交流率达40%。其中:本部部门之间交流15人,与基层网点之间交流22人。本部有15位员工充实到了基层网点。本部与基层行交流率达到了16%。加上4名原本部调走人员,本部净精减12人,普通员工减员幅度达13%。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双向选择岗位交流意义远远大于事件本身。它对全行员工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结果证明:能人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他们成为部门间争相邀约的香饽饽;老实干事的人也不吃亏,他们成了原部门留用的重点。而那些人浮于事,摆老资格,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的人受到了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