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最发达的“借贷之城”浙江温州,温州中小企业主频频跑路,在 “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规模的跑路实属罕见。
于是,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学者也从学理、制度等方面研究得出了以上结论,笔者也是利率市场化坚定的支持者,但是笔者反对把利率市场化看作是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的集中根源,认为似乎一旦推行、完成利率市场化,中国的金融市场就会大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观点则是相当幼稚的。
金融市场的效率提高并不一定以利率市场化为前提条件,不能以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不高作为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砝码。以美国为例,其利率市场化的水平比中国高,但是美国却成为金融危机的发源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金融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领域,它具有比产业市场更容易倾向于失灵的基本特质。
一是国家对货币流量和存量的控制。国家央行任何一次发放货币的过程都会影响货币的流量和存量,从而产生财产的再分配效应。在货币脱离金本位制以后,现代国家一直牢牢控制着这个社会运转的总龙头,现代国家央行还通过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的流量和存量进行广泛和深入的影响。
二是从产业界的角度看,企业对资金的理性需求会形成非理性发展的金融市场,在这里市场是无效的。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冲动,降低投资需求。实际上,以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看,企业从一个行业中退出绝非易事,面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现实,企业往往采取了扩大产能的策略,力图通过扩大的产能来弥补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所带来的利润损失,从而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的边际效率进一步递减。这时,如果没有第三方力量的干预,整个行业生产会进入一种无政府状态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从金融市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看,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市场主体的偏好不同。传统的商业银行更偏好于制造业等,因为其产品周期(固贷、流贷等)和这类企业的生产周期更容易匹配,而且这些实体的产品也更容易被抵押和监控物权,而投资银行或许更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金融机构的偏好也不相同,传统的商业银行或许更偏好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而投资银行业、证券行业则另有偏好。因此,一个成熟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应当和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匹配,而这种匹配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由此造成金融市场效率不高的情况比比皆是。
四是从单一金融主体的角度看,同一个金融主体,面对同一类客户,其行为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银行为例,面对同一个行业、同一个生命周期及发展阶段的客户,银行业天然地有嫌贫爱富、垒大户的倾向,这样照样会导致资金在局部领域过多配置或者相对配置不足——例如近几年融资平台的过量融资和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以中国目前金融行业的运行情况看,我们的成绩单比欧美发达国家好得多,面对一大堆导致金融市场非均衡发展的因素,推进利率市场化绝非改善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一剂灵丹妙药。相反,它有可能成为打破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剂毒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