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溪村反映婺源商人良好社会风尚的“银库”屋,我们在整齐划一、纵横交错的古街中穿行,如在又长又窄的胡同里兜兜转转。村内有许多条意境深远的古巷,大块的青石板铺成的路,引着我们穿梭在徽派建筑的文脉里,随处可见古建筑的雕刻也会令人惊叹不已。
在一个石道的拐角处,导游停下脚步,让我们看象征着村人和谐相处的“礼让三分墙”。原来紧邻建筑外墙的直角被削去,留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迹。据说,凹进一块的地方是为了方便轿子打弯,这就是思溪人自古就有“处事圆通,谦让三分”的“礼让三分墙”。婺源人信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讲究礼让,“作退一步想”、“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便宜多自吃亏来”的思想。看似简单的“礼让三分墙”,其实包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难怪导游说这里儒风独茂,处处渗透着儒家的“诚、信、仁、义”,以及博大精深的经商理念。
没有如织的游人,村子显得安宁而又恬静,只遇见两个小声聊天的村民,还有两个抬着席梦思床垫、从我们面前匆匆而过的村民。我们踩着脚下的青石板,千年前的足音恍然从悠悠的时光隧道传来。这里的风景安静得有些寂寥,会让我们忘记了时空概念,甚至能忘记红尘俗世里的忧伤!不过静谧中,我的内心有了别样的体会,想象着生活在这里的古人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光的见证,这里的每一座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虽然从那些高大斑驳破落的屋墙、已经褪色的匾额,以及一些文革时期被红卫兵破坏的木雕上,我们看见了被时光雕琢的痕迹。但是,我们除了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阅读,才会会读懂其中的故事,才会发现虽经岁月磨砺、仍不能尘封的美和智慧的灵光。比如,天井及防盗设施的设计、反映对财富的希冀和向往的“商字”形状门枋、门厅里用以锁住财气的锁形石板,以及那些令人陶醉的各种艺术雕品。
这里既有古徽商家宅的豪迈大气,也有小家碧玉的精巧和细腻。这是一个能把居住的普通门、窗、檐、梁装饰繁复得如此精美华丽的地方,一个艺术像无处不在的民宅,一个溪水汩汩流动的村庄。悠长的老巷、高大的马头墙,在青山蓝天、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映照之下、构成一幅幅恬静自如、天人合一的画卷,曾经的繁华旧梦如今都化成了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描摹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我不由感慨:这里大概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个世外桃源吧。这里哪怕小到一扇窗格、一个门槛的设置,都让人看到多年前乡村生活的精致安逸,和他们的闲情雅趣,以及那份悠闲放松的心境。
我感觉,思溪村是婺源一册稀珍的古旧独本书,书中多是经典的古诗词。岁月的磨蚀让书页有点残缺,可它原汁原味的山野的异美,它酽得像浓茶般的历史感,真令人有点震撼。
不过,有一个风景的内涵发人深思。每座大宅的山墙都是三重的马头墙翘檐,这漂亮的马头墙增加了建筑的层次与韵律感,也作防火墙用,而它的寓意却颇具深情,因为这里的人都是少年离家经商,那三重翘檐便是白发父母翘首以待稚子归来的象征,当然,还包括有那娇滴滴的小妻子也苦苦守候,等待丈夫出人头地回到身边,填补自己空白的青春。
我从高耸的墙体抬头望去,就觉得偌大的一面墙壁上端,洞开着几个极小的、“人爬都爬不进去”的窗户,俗称“人头窗”。原来,当年这里的许多人家都是男人经年外出经商,只留下女人守候在家。这样的透气孔般的小窗,就有了两种功能:一种显在的,防贼偷物;一种潜在的,防色偷人。看着这些畸形异样的窗口,思忖,有了如此的防范性措施,外出经商的男人们应该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在异地他乡的酒肆勾栏里,唤红巾翠袖揾寂寞泪了。而他们的妻子便只能留在乡下奉养公婆,一年甚至是一辈子与夫君在一起的日子怕也不多,她们在这日光走不进来、月光溜不出去的窗孔下,又是如何度过盼君归期未有期的遥遥无望的岁月?不知又曾洒下过多少凄凉的泪水。
行走在幽深的小巷,湿漉漉的青石板上传来阵阵回音,我的脚步重合在历史的回音里。忍不住要抬头去张望高墙上黑黢黢的洞孔。在那些像历史的隧道一样深暗的洞孔后面,我的目光是否会穿透近千年的岁月,与一张张年轻的女性面孔相遇?那些泛着一江春水的眸子里,落满寂寞的尘埃,厚厚的,比她们身后精雕细刻的木梁上的岁月之尘还要沉重。面对着这样的目光,我能读懂些什么呢?这样的窗孔,是不会有红杏出墙的。我突然想起“存天理,灭人欲”,正是婺源人朱熹提出来的。
望着这些宛如记载了沧桑历史的班驳围墙、高高在上风雨中沉默注视着人来人往的马头墙,我感到了凝重和古老。抬头仰望有些阴沉的天空,一种沉甸甸的东西,飘散了些许我心中先前的诗意,抑或影响了我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