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新化长大,在新化生活了十七年,但我真正体会到新化牛肉面的妙处却是在离开新化近十年之后,而且是得益于我家先生。
因母亲身体原因,自我记事起我家饮食即以炖、煮、蒸为主,即便是炒,也是油未冒烟便急急下料,炒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水,营养流失固然少,但毫无色、香、味可言。
结婚后,我家先生对我娘家淡而无味的饮食很是不满,尤其痛恨我家早餐那寡味的水煮面,老跟别人说新化菜难吃。而我呢,从小到大做客他人家的机会不多,也以为新化菜就是我家那个样。一日,我家先生提议到外面吃早点。真是不去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一吃吓一跳:天哪,新化居然有这么美味的牛肉面!于是乎,我们在新化再没有在家里吃过早餐。当然,大年初一例外,新化习俗是初一清晨吃年饭,面馆不营业。自从发现新化牛肉面的妙处后,我家先生不再视回新化为畏途,回新化看岳父岳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见他每天的中饭、晚饭草草地吃了,早晨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早早地把我们一个个拧起床,直奔饮食店。饮食店也有红薯粉、米粉,圆的、扁的,粗的、细的,品种齐全。除牛肉码子外,也有排骨、鸡蛋、牛杂、酸菜等等。但我们对牛肉面情有独钟,一人一碗是不过瘾的,我们一般是五个人点六碗。
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是在饮食店吃过一回牛肉面的。那是小学四年级时参加县里组织的小学生排球比赛,比赛结束后教练带我们去吃的。晚上,天气微寒,饮食店里冷冷清清、灯光晦暗,但厨房里热气腾腾,整个饮食店弥漫着面条的清香。因为是第一次下馆子,牛肉面的鲜美至今记忆犹新。由于没有比较,当时并不知道新化牛肉面的卓尔不凡,现在想来人间美味亦不过如此。
新化牛肉面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在于面条本身好。其面条是店家现做的,是湿碱面。不干不湿,不硬不软,一根一根的,很清脆,不黏糊,不粘牙,劲道好,有嚼味。碱放得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但有碱的清香,毫无碱的苦涩。面条呈淡黄色,颜色也漂亮。其次在于牛肉质量高。肯定是没注过水的,加多种调料文火慢慢熬制而成,入味,肉质松软,香甜爽口,且是大片大片的,盖在面条上面很是大气。不用说,汤肯定也是不一般的。具体如何调制我不得而知,只知道看起来红彤彤的,肯定是放了辣油,看上去很辣很辣、有些油腻,但吃起来并不太辣、太油,可谓红而不辣、油而不腻,味道也并不只是单纯的辣,而是且辣、且香、且甜、且鲜,回味无穷。上面再撒点香菜,绿绿的,与红红的汤料配在一起煞是好看,香菜的香与牛肉的鲜搅和在一起真是绝配。可惜后来有的店家将香菜替换为豆芽菜,或许是降低成本吧,白白的豆芽与同样白白的面条放在一起,既无色可言,又无味可说,反而冲淡了牛肉、面条、汤料的鲜味,远远不能与香菜相提并论。
前年我们天心支行组织女同胞到新化旅游,我带了部分起得早的姐妹吃了牛肉面,个个赞不绝口。包括几个在北方长大、不吃辣的美眉,边吃边叫好,可见牛肉面看起来红艳艳的,并不如想象的那么辣,北方朋友能够接受。
据新化同学介绍,牛肉面做得好的面馆主要集中在向东街,一小斜对面的“星星饮食店”也很棒。我们一般在“星星”吃,离家近。一走进面馆,空气中便洋溢着新化牛肉面特有的香味,由面条的碱味、牛肉的鲜味、汤料的辣味等混合而成。面馆条件都很简陋,一律四方桌、长条凳,一桌勉强能挤八个人。面馆规模也不大,也就七、八张桌子,桌与桌之间绝对单行道。卫生状况更是不敢恭维,粗碗木筷,地上、桌上油乎乎的。但一年四季生意火爆,每次得先在桌旁耐心候着,等待桌上的人抹嘴走人了再接上去。
长沙有新化“三大碗”饭馆,但没有新化面馆。据说娄底有人经营新化牛肉面,但其味道与新化面馆的相去甚远。象新化白溪香干,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师傅,出了白溪,便打不出白溪豆腐,可能与水质有关。我曾经在邵阳一家百年老店吃过一回牛肉面,其味道与新化牛肉面有些接近。长沙天心阁对面曾有一家邵阳面馆,后来不见了踪影,让我们着实失落了好一阵。
朋友,如果你有机会去新化,千万别忘了品尝新化牛肉面,且不要被那红彤彤的颜色吓倒,连汤带水一起喝了、吃了那才叫爽歪歪。牛年吃新化牛肉面,牛!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