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力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而内部控制就是银行这个“生命体”的免疫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显现多元化的趋势。但近年来,银行内部引发了许多案件,原因主要在于银行内控制度不完善,内控管理不严,检查监督不力,银行人员素质偏低等等。银行内部人员利用内控管理的漏洞实施的犯罪行为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干扰了经济秩序,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应用,成为摆在我们所有银行从业者面前一道严肃而又无法回避的课题。我是一名银行“新兵”,下面结合银行工作实际,就加强内控管理、金融风险防范等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科学严谨、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是基础。
银行要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管理。我国金融业发展较晚,特别是一些新兴金融企业起步更晚,金融管理经验不足,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规章制度不健全,求发展轻管理已经司空见怪。因此,建立健全科学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管理体系,包括科学的风险预警制度、风险提示制度、风险紧急处置制度,风险化解与补救制度、风险防范联动机制等至关重要。风险防控制度管理要由事后补救转向事前、事中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切实做到对各类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早补救。
1.完善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使之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银行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
2.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既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又要进行有效的制约和控制,使每一个员工、每一项业务的办理都处于内部管理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
3.制度建设要匹配业务发展,防止出现空挡。任何新业务的推出都要体现“内控优先”原则。
4.建立权力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之间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
二.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员工风险防控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是根本。
近年发生的多起银行内部案件,其中大部分是内部从业人员素质低、风险识别能力差造成的。一类是明知违规但自认为没有风险的,如经常出现的对外担保案;另一类是不懂制度,不熟悉业务,不会识别而造成的风险,如贷款决策中的主观武断,新入行员工对假票据、假印鉴、假钞票、假身份证难以识别等。因此,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管理控制极为重要。
一是严把进人关。在员工招聘时把好审查关,在上岗前要把好培训教育关。
二是常抓培训不松懈。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有员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尤其要加强对新业务的培训。
三是要給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且业务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奖励,鼓励业务创新。
三.加强监督检查与督导落实是重点。
真正把内控管理做到无时不控、无处不控、无人不控、无事不控,全方位全过程无死角。“无时不控”,即贯穿于业务操作的始终;“无处不控”,即与业务的速度和空间同步,甚至有所超前,以体现内控优先的思想;“无人不控”,即上到管理者,下至每位员工,只有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才是至高无尚的;“无事不控”,即小业务要控,大事情更要控,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无不在其控制之下进行,没有例外与‘个案’处理。内控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有效贯彻执行,因为还存在削弱其效力的主客观因素。如:严格检查,严厉处置。严格检查,就是要坚持以制度为标准,事实为依据,甄别是非,确认对错,分清主次,界定责任。不搞双重或多重标准,不故意夸大或缩小问题,不回避矛盾,混淆是非,不当“和事老”,报实情、说实话、办实案。严厉处置,就是要对一切破坏内部控制运行的违纪违规者,不管是谁,纵然有过“功高盖主”的业绩,也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否则,姑息迁就,不过是内部控制建设上的叶公好龙;“下不为例”则久必酿成大祸;搞“心太软”将无异于自我放纵等等。所有这些是管理之大忌,足以令人警醒。
矛盾论告诉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从以往发生的银行风险案件看,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案件的发生都与我们银行内部人员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把住了银行内控监督关,就守护了银行这个“生命体”的防疫第一关。而且运行良好的内部控制还可以发挥如下作用:一是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二是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三是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四是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因此加强内控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银行的“免疫力”势在必行且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