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后管理是银行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授信业务风险的主要环节。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因为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信贷领域,而贷款出现不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贷后管理有关,因而有必要把信贷操作风险的管理重点防在贷后环节。在贷后管理环节,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很多,针对容易引发信用风险的一些重点环节与因素,银监会印发了《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根据银监会指引的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从正常贷款到不良贷款的变化过程,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1.重视操作风险,加强贷后管理。
任何一笔贷款从发放到形成不良贷款或者说产生信用风险,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刚才过程,实践证明从贷款发放到本息全额收回之前,由于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银企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必须动态、连续、全面跟踪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他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甚至有贷款质量”三分靠放、七分靠管“之说,对于这个”管”的理解,人们通常认为就是指银行对借款人的行为管理,实际上远非如此,更重要的应该是管理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买很多贷款不能及时、完整地收回,其原因并不完全在借款人一方,银行对贷款、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2.突出重点内容,加强持续监测。
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根据《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第41条、第42条规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后,应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的方式对所有可能影响还款的因素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借款人的潜在风险并发出预警风险提示。由于每个借款人所处的行业环境、发展阶段等不同,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管理能力等相异,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种类繁多,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及应当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也各有特色。但是借款人作为经济主体必然具有一些共性特征,从银行贷款安全的角度来看,银行应重点监测以下内容:(1)客户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授信,是否诚实全面履行合同;(2)授信项目是否正常进行;(3)客户的法律地位是否发生变化;(4)客户的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5)授信的偿还情况;(6)抵押品可获得情况。另外,鉴于目前集团性企业及其关联交易越来越多,而这恰恰又是银行信贷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银行不仅要严密监控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而且要关注整个企业集团尤其是控股企业以及还款来源所涉及的集团成员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严密控制关联企业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关注集团内部与借款人有密切关系的集团成员间各项大额资金的往来,防止资产、利润的非正常转移等。
3.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化解风险。
基于对借款人的持续监测,如发现客户可能或已经违约,银行应及时制止并采取补救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督促借款人及时纠正违约行为或者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行为。比如,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收账款非正常性增加很多,应要求借款人分析原因并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第二个层次是对客户授信进行调整。银行应该与借款人在借款合同中约定一些基本条款,设定借款人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主要财务指标的限值,一旦达到限值标准,银行就应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如冻结未使用的信用额度、提前收回贷款等;第三个层次是对已成为不良但还没有完全形成损失的贷款,银行应进一步采取保全措施。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因为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信贷领域,而贷款出现不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贷后管理有关,因而有必要把信贷操作风险管理重点放在贷后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