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最新上映的电影《桃姐》。《桃姐》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用细腻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对主仆之间那种不是亲情又胜似亲情的感人故事。不是催泪弹,也没有什么强烈的戏剧冲突,表现的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生活细节。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个社会问题开始暴露,那就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前几十年的人口膨胀到近几十年计划生育的成果初显,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敬老院行业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都异军突起。子女忙于工作,劳于奔波,没有时间让老人承欢膝下颐养天年。
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不是桃姐突然中风Roger也许永远无法意识到自己和她那埋藏得很深的关爱和眷恋。桃姐住进敬老院后,他尽全力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陪桃姐走完最后的日子,陪她有一搭没一搭没正经地说笑话,接她出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带她回家过年。最后的最后,Roger还是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工作让他不得不走,他冷静地告诉医生如何处理后事。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想起了奶奶最后的那段日子,也是把时间定格在那样一家敬老院里。不同的是,奶奶一直能走能动能吃,所以在外工作的孩子们谁都没有发现,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奶奶记忆锐减,直到有一天奶奶走出去好远被好心的熟人送回来。像机器一样运转的我们才错愕的坐下仔细回忆,发现奶奶前段时间开始时常喊错名字,前两天吃饭去夹桌布上画的瓜果……帕金森综合症,俗名老年痴呆,这个名字重重的套在奶奶身上。慢慢病症越来越严重,多么清高,睿智,整洁的一个人就这样,如此残酷的被一点点蚕食记忆,一点点吞没意识,夺去思想。印象非常深刻,在奶奶去世前的一篇日志里我写到:最近忙考试,有近一个月没去看奶奶了,考完就去。结果,还没等到考试,一个寒冷冬天的晚上奶奶睡下了就没再醒来……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首映式上秦海璐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桃姐。她可能是你的母亲,可能是一位年长的邻居,可能是一个服侍过的老妈子,也可能是总在菜市场里遇见的颤颤巍巍的老太。她没什么文化,不会社交礼仪,只知去哪里买菜便宜,只会觉得你最棒,永远为你骄傲和自豪;她絮絮叨叨,拒绝你破费,很容易满足,待人宽容善良;她执拗倔强,顽固不改,你熟知她的缺点,最可爱也最真实。不知道哪一天,相伴多年的她们就这样走了,像一阵温暖却不易觉察的风,吹过后再也找不找痕迹。
眼看着清明临近,与以往细雨霏霏不同,今年云淡风轻,正好回祖屋去看看。终日在外,代替我们陪伴他们的就是一年年的青青坟头草。一年当中,留那么几天,缅怀我们故去的温暖,感受一下世界上最远却也最近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