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使他善良而又上进,坚强却又自卑,只是在那样一个年代(小说的背景是从文化大革命晚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不是说你努力或者你很勤奋就会有不错的生活。大锅饭时代是一个比较悲情的年代,你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也是一个样,当然你不劳动是不允许的。那是一个以贫穷为荣的年代,虽然大家穷,但却心安理得,因为全天下的人一个样,你不比我富有,我不比你穷。现在的我们是很难想象那样一个年代的,像孙少平家辛苦了一辈子,劳作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甚至到死还给后辈人留下了一身的债务。
主人公孙少平就是生活在那样一个赤贫年代中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能够上高中对他而言已经是莫大的幸福,是生活给予他的奢侈。高中毕业的孙少平毫无悬念地回家务农,在某种机缘下又当了乡村老师,已经是生活给他的关照了,当然关照也有尽头的时候。这个时候对孙少平来说是比较特殊的时期,继续务农心里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毕竟他是见过‘世面’的,心里还是有点墨水的,思想上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再加上年轻气盛,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出打工。这对他们那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高文凭,也没有背景,不在家好好务农,却到外面瞎折腾。是的,他背负了自己的理想,以及家人和周围人给他的压力来到了外面的大世界----黄原市。但现实是残酷的,没有高学历和背景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唯有选择出卖苦力。这卖苦力可不是一般的劳动,不仅任务重时间长,还有淘汰的压力(出卖苦力的人太多,而所需要的人数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唯有选择比一般的人更卖力,但问题是在这之前他还是个教书先生,细皮嫩肉的,没有吃过这种苦。所以,他也曾彷徨,但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因为打道回府是不可能的,不仅让人笑话,自己在心理上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选择了坚持,选择了卖苦力这条谋生之路。毫无疑问,他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每当背着石块爬坡的时候,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的危险。这时候,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了,思维只集中在一点上:向前走,把石头背到箍窑的地方——那里对他来说,每一次都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伟大目标!”;“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他无法目睹自己脊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两只手随即也肿胀起来,肉皮被石头磨得像一层透明的纸,连毛细血管都能看得见。这样的手放在新石茬上,就像放在刀刃上!第三天晚上他睡下的时候,整个身体像火烧着一般灼疼。”
是的,他选择了坚持,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苦难。对他而言,这是人生角色的一个转折,更是思想的一个转折。我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我们的同龄人也鲜有如此经历的人,但孙少平经历了,并且坚持了下来,甚至在劳动的磨练中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不以劳动为耻,反以为荣;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就是依靠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毅力,一种思想,他打动了田晓霞的心,并使得田晓霞深深地爱上了他。由于卖苦力有一定的时效性,工作不稳定,所以在那个时候有份稳定的工作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有份招煤矿工人的工作的时候他显得异常激动,甚至动用了他的恋人田晓霞的关系才得到了这份在别人看来毫不稀罕而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一个好工作。这样他就选择了一个人,选择了孤独,因为田晓霞要去省城报社当记者,而他却要去偏僻的煤矿区当煤矿工人。孙少平不但很快适应了煤矿工人的生活,而且有了很好的表现。在他师傅由于遇到事故去世之后由他顶替了班长一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然他能‘打架’也是其中的一个缘由,但更主要的是他的工作能力。在他师傅去世以及田晓霞的永远离去之后,某种责任心以及他和他师傅一家的亲密关系,使他当起了这个破碎家庭男主人的角色,这看似偶然,但我更相信这是必然。我并不是说他师傅以及天晓霞之死是必然,而是说在他师傅以及天晓霞去世后,他的男子汉性格注定会担当起这样一个角色,并且在慢慢的生活之中他感觉到了这个‘家’的温馨,这也说明他已经融入这个家庭,并且得到了心灵的满足。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