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株洲境内曾经有一条铁路叫醴浏铁路,它连接我省两个十分重要的县级市醴陵和浏阳,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铁路了,因为这条铁路前些年已经被拆除了,自然也从各种地图上消失了。不过,对于湘潭与株洲的老建行人来说,应该是知道这条铁路的,而且对这条铁路也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当年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浏阳和醴陵是都属于湘潭地区管辖,这条铁路建设的每一个铜板肯定都是经过我们建行人审查、拨款和结算的。
由于喜欢阅读老地图,我很早以前就知道醴浏这条铁路,而且是窄轨铁路,属于湖南地方铁路局管辖。但也只是知道这一点点而已,对于这条铁路的历史,比如当年为什么要修建这条铁路,修建这条铁路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时间,铁路运营以后赚了多少钱等等,就不太清楚了。最近,阅读《株洲市交通志》这本书,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醴浏铁路修建于1959年,以醴陵黄泥坳为起点,向北穿过浙赣铁路,经东堡、冷水坑、南桥进入浏阳,再经溪江、石港到达终点永和镇,全长105.21公里,其中醴陵市境内35公里,于老龙井建有换装站,有一条2.1公里长的专用线与浙赣线的源门铺车站接轨,使地方铁路与国家铁路网连接起来。
那么,当年为什么要修建这条醴浏铁路呢?1959年,醴陵县委为了解决醴陵北部南桥地区的原煤和瓷泥运输困难问题,报请湖南省委批准修建醴南铁路(醴陵-南桥)。1959年3月开始测量,9月成立工程指挥部,10月全线破土动工,1960年3月铺轨,7月试通车,10月正式运营,1963年开办客运业务。从测量到通车运营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时代的建设速度。
为什么这条铁路后来又从醴陵南桥修到了浏阳境内呢?浏阳永和镇盛产磷矿石和硫铁矿,为充分利用那里的矿产资源,1964年5月,湖南省决定将醴南铁路铁路延伸到浏阳永和的矿区,1965年4月勘测设计,10月成立铁路工程处,11月动工,1966年铺轨,7月1日试通车,当天在浏阳火车站举行醴浏铁路全线试通车庆祝大会,华国锋同志参加剪彩并致辞; 10月1日正式通车,至此正式形成了醴浏铁路,也结束了浏阳境内没有铁路的历史。
那么,修建醴浏铁路花了多少钱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总投资是2400万元,但《株洲市交通志》这本书只告诉了我们一半,即1965年建设醴浏铁路浏阳境内的那部分造价,预算是1482.7万元,实际耗资1372万元,节约了110.7万元。为什么以前修建铁路可以比预算节约钱,而我们现在修建铁路,预算加了又加,甚至实际投资比预算突破一倍两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这要归功于我们建设银行,以前建设银行履行国家财政职能,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预决算和决算严格把关,并按进度拨款,比预算节约是肯定的,现在的重大建设项目谁对投资的预算和决算负责呢?
醴浏铁路全程105.21公里,设了多少车站呢?全线共有19个站,平均5.8公里设一个车站,当然始发站和终点站分别是醴陵车站和永和车站,在浏阳市区也设有一个车站。醴浏铁路在管理上属于湖南省地方铁路局管辖,1966年就成立了醴浏铁路管理处,当时有职工1500多人,而最多的时候职工超过3000人。
醴浏铁路赚钱没有呢?《株洲市交通志》也告诉了我们答案,醴浏铁路曾经有机车26台,各种车辆304辆,曾经日开行货车9对,客车2对,到1989年累计运送旅客2272.5万人,运送货物1639.6万吨,上缴税利1.66亿元,这相对其1372万元的投资来说是赚钱了,而且是狠狠地赚了一把,早就收回投资了。
但赚钱只是以前的历史,一条100多公里的铁路怎么也养活不了2000多号人。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运输形势的变化和浏阳磷矿的逐步枯竭,醴浏铁路从1992年开始亏损,运输量每年以15%的速度下降,1997年被省政府列为特困企业,2003年3月19日铁路运输被迫终止营运。2003年7月7日,醴浏铁路停运拆轨,10月13日,分别从永和站、枫林站同时进行拆轨,醴浏铁路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铁路全线拆除,由于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醴浏铁路公司实施关闭破产。
醴浏铁路公司破产是对的,但醴浏铁路全线被拆除就不对了,应该作为交通遗址保留下来,改为乡村观光火车,在铁路线的两边种上油菜花,那是一道多么亮丽的风景啊。或者至少应该在醴陵市和浏阳市境内各保留几段铁轨、几个火车站、几辆小火车的机车、几节老车厢,建一个小型的铁路博物馆作为纪念。因为这段铁路见证着两个地方近40年的发展,几代人都对它都有深厚的感情,可惜我们什么也没有保留下来,现在连一根铁轨也没剩下,不得不留下了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