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客户就是上帝”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即使如今也被许多行业奉为经典。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他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客户真的永远是对的吗?客户是上帝是否意味对于客户的过高和无理要求我们都要妥协吗?非也,银行与客户间不是信徒与上帝的关系,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一种可以并且应该向朋友发展的关系。
《尚书》曾言:“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西方的经典中也说,上帝者,唯一真神也!试想,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以信徒的方式对待客户,那么我们的银行业务如何得以展开和长足的发展?
银行业从来都是理性的,从来都是细致的,也从来都是拒绝盲从性的。就现实和自身而言,银行从业人员也不可能以信徒的方式对待客户,因为信徒对待上帝只有服从没有思考。更何况,银行从业人员还要对国家、对法律、对银行负责。面对客户,我们必须学会分析和抉择,不能一味盲从。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那么,既然我们无法以客户之要求是从,那么,客户会觉得自己是上帝吗?既然从事实上说客户不可能成为上帝,那么仅仅一个空洞乏力的口号能起到它的预期效果?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从客户的角度而言,他们来银行的根本性要求是效应和效率。也就是说他们来银行的根本目的是办理业务的效率、效果和最终自己的资产能否增值或保值,其次才是服务的态度。如果只是吹得天花乱坠,整天喊着“客户是上帝”的口号,可是在业务上却难以有所成就,那么我想客户是绝对不愿意来当这个上帝的。
做企业和做人一样,做人要有人品,做企业也要树立自身的形象。一味的盲从,一味的以客户为上帝,并不利于银行从业人员和银行自身在客户心中的形象构建,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所谓过犹不及就是如此。银行需要的是一种不卑不亢,自信友善,信任的形象。
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竞争也愈发激烈。当今银行业中的各种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起。然而我们的客户资源发展的速度是有限的,导致了对于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此以来,“上帝”也就变得比比皆是。但当一种事物成为大众式的概念时,那么我想它已很难吸引大众。可谓人人皆“上帝”,“上帝”又何在啊!真正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围绕如何让客户满足,而是应该如何让客户主动来与我们互动,从心中来为我们思考,变单向服务为双向互动。
总体而言,想要更好的在当今市场中得到长足地发展,我们就必须建立一种双赢的模式。即银行在帮助客户实现其已有资产价值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来实现银行自身的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就应该同客户建立一种和谐共信的关系,也就是说和客户成为朋友。只有同我们成为了朋友,我们的客户才会真正的站在我们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自身经济和你本人以及银行之间的微妙的共生关系。那么如何同客户成为朋友呢?第一步,必须待人以诚,即在兼顾银行的同时始终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交友贵乎交心,以诚待人,人怎能不以友待你呢?其次,要学会怎样将客户归类,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找准了需求点,加以维持,关系才能得以长足的发展。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因为我们的核心还是对于客户业务的服务,只有不断完善我们的业务能力,一切才有可能。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每位客户都真正成为了我们的朋友,那么我们的相关的业务和银行的持续发展还会有何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