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是信贷业务的衍生品,早在十九世纪末年就出现了,西元1880年代的英国,就有服装业发展出所谓的信用卡,跟着旅游和商业部门也都兴起这个潮流。只是当时的卡片是一种短期的商业赊借行为,款项还是要随用随付,不能长期拖欠,也没有授信额度。西元1950年代,35岁的美国曼哈顿信贷专家麦克纳马拉在饭店用餐,钱带不够,只好打电话让太太送钱来。这让他觉得很狼狈,于是组织了“就餐者俱乐部”(Dinner Club),会员带一张就餐记账卡到指定27间餐厅就可以记账消费,不必付现金,这就是最早的信用卡。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是第一家发行信用卡的银行,之后其他美国银行也跟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各家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拓展市场份额和规模,大规模的发行信用卡,在如此情况之下,银行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于是中国的信用卡仅仅是完成发卡的数字,却难以保证信用卡发卡后的质量和效益,造成如此状况应归根于其错位的营销理念。
一、粗放营销,加大信用卡发卡规模和力度,却根本上忽视了其经济效益。 记得曾道听途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信用卡刚刚推出来的时候,信用卡准入门槛很高,需要信用卡且能达到申请标准的人少之又少,有大型银行为打开信用卡市场、完成发卡任务,把信用卡当作一种福利发给所有职工,每张卡里甚至还存放了少量现金。如今,在信用卡市场近饱和的状态下,这种简单地以拓展市场份额和规模为主要目标的信用卡营销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手中信用卡多达10余张。这仅仅是发卡数字的完成,却很难保证信用卡发卡后的质量和效益。
二、营销考核,以发卡数字作为考核依据,奖惩赏罚的同时,忽略了风险。当今银行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局限于存款,更多的是各项产品指标的完成,在发卡任务的重压下,银行职员不得不追求发卡的数字,降低被罚的“个人风险”,却忽视了一些“尽职调查”的底线,个人收入、单位发展等信用风险,仅仅是保证了申请人的身份证信息的正确。如此简单营销的背后,信用风险自然无法排除,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个人收入完成时一个变化的内容,在缺乏有力跟踪服务情况下,风险无法把握。
三、售后服务,怠于履行售后维护职责必然导致客户还款冷漠。在众多的发卡银行中,大部分的商业银行追求信用卡发卡的数字,而非其卡本身的质量,在完成信用卡发卡后,只一味的强调使用,没有很好地对客户进行用卡跟踪培训服务,忽略了对客户防范用卡风险的培训,其结果是客户不慎信用卡被盗用,必然迁怒于发卡银行,还款又如何积极?还有银行竟忽视了客户还款提醒客户的重要性,寄望于收取罚息以增加银行利润,客户在未被提醒的状态下,付出了高额的滞纳金,试想下一次又怎会甘心使用该张信用卡?银行在追求发卡数字的同时,忽略公民手中有多张银行信用卡,而发卡银行在强调开通使用的同时,忽视了年费的提醒,也忘却了如何提醒客户管理手中的睡眠卡与非睡眠卡,导致客户忘记还款和销卡,因此而造成了自身信用的降低。在面临各种信用尴尬的同时,持卡人必然对信用卡发卡银行的银行心生怨恨,怠于还款的同时,必然是将风险与银行“共同分享”,一损俱损。
信用卡的使用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如何教导市民正确的使用信用卡、管理信用卡无疑是发卡银行应该追求的发卡目标,如此以来,才能创收最大的收益,达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