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个四五年,我还敢自称为一个哈迷。然而时至今日却只能缩到墙角,奋力回想当初的“激情与梦想”。
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哈利波特”算得上图腾之一。很多人在初高中的时候初次邂逅了这个神奇的魔法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其中毒症状不完全归纳大概有如下几点:
拿着一支筷子(或类似物体比如长树枝什么的)当魔杖挥舞嘴里念念有词;
把书中出现的咒语归纳整理倒背如流;
到国王十字车站寻找9又3/4站台;
自制羽毛笔,搜刮羊皮纸;
渴望拥有一把飞天扫帚;
梦想拥有宠物,ta是一只猫头鹰,最好是雪鸮……
回来说电影。很奇怪,我对哈利的系列电影一直没有太好的感觉,却也还是心甘情愿地往电影院跑。想一想,只因为那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存在。
这次哈七分成两个部分拍,听到消息的时候就觉得是好事。毕竟历来哈利电影广受诟病的原因就是对原著删减不当,编剧混乱造成资深粉丝的怨念,分上下不但可以方便圈钱,更可以让故事的结构更合理。事实也是如此。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前不太理想的铺垫,导致揣着过低的期待值进影院反而收获惊喜。
哈七的原著,原本就是由一个一个小高潮交织着出现,冒险、解谜、流血牺牲此起彼伏。因此在电影里我们就看到三人组奔波在整个大不列颠。难怪有人说整部电影就是“奔跑+奔跑”。不过很难得电影的节奏控制得不错。
下面说一说零碎的印象。
1.三人组=三角恋?
哈利与赫敏共舞的那段让我很担心剧情会走形变成“三个青梅竹马的爱恨情仇”。幸好没有。幸好。不过罗恩和赫敏的各种小互动已经多到“红果果”的境界了。
2.海德薇之死
海德薇是为了救哈利而死,并且因此暴露了真哈利的方位。这个设定非常合理。作为哈七里第一个挂掉的角色(布巴吉教授我对不起您...另疯眼汉虽然从时间线上是第一个但毕竟是后面借比尔之口才得知),海德薇之死从一开始就定下来整部作品的基调。
3.校长的生平与谎言
其实哈七出现校长的镜头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在报纸或者书本的图片里,外加哈利零星的梦境和回忆。不过还是很高兴能够看到那么几眼,哪怕是在乌姆里奇的通缉名单上并且被划上血红的大叉,哪怕是伏地魔同学掘了校长的坟墓之后的惊鸿一瞥...年轻时候的校长和格林德沃同时登场(虽然是在一张合影里),两只都很青涩的样子,可惜世事难料,命运发展完全偏离轨道。唏嘘不已。
3.多比之死
一直都很喜欢多比,因此当初看书的时候就不敢相信他会死掉。“我是一只自由的小精灵”。这话的余音还飘荡在空中,下一秒他的鲜血就染红了衣衫,大大的眼睛渐渐失去神采,目光慢慢涣散,失去焦距。电影里在马尔福府的那段打斗篇幅本来比起原著就已经缩减了不少,而多比的死更是让这一切显得那么得突然那么地无可接受。请安息吧,多比。你是自由的。
4. 到陋居路上的打斗看地十分过瘾,惊喜点在于竟然还有公路上飙车的镜头,一下子仿佛地点穿越到了在香港警匪片,哈利还来了几步墙上的飞跃,之后飞翔的夜骐、飞天扫帚,掩护哈利而牺牲的海德薇、阴暗飘忽的食死徒、火焰喷射下的天空,真真切切让我们感受着这个魔法世界。
“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总算,连电影的结局也进行了一半了。十年说短也不短,正好够一个少年成长成为一个青年;十年说长也不长,不知不觉也就这么过来了。丹尼尔一直说想要摆脱哈利的形象摘下眼镜扔掉眼镜尝试新的人生。他确实一直在努力。因此虽然褒贬不一但实在无可厚非。因为哈利波特是他,他却不是哈利波特。
那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Hogwarts,任何一个Hogwarts却都不属于我们。
从9又3/4站台出发的漫长旅程,真正地伴你成长,将烙印刻在岁月里,将感动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