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是银行最重要的活动。这项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贷款放得稳、本息收得回”。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最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非盈利能力。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有利润并不等于有钱还款,有还款意愿拿不出钱来还贷也是白搭,而最能证明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就只有企业的现金流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是企业最主要的经营资金,企业对现金流的把握显得非常重要。它好比是企业冬天里的棉袄,谁消耗得慢,谁就能活到最后,市场就是这种规律。现金流必须要有销售规模来支持,只要多接上一口气,企业就活过来了。俗话说:“家有粮,心不慌”,在口袋里有钱,心就不慌。特别是在最关键的历史时刻,企业领导人一定会重视现金流对企业的支持。他们会在销售方法和销售模式上,改变以前粗放的经营模式,宁肯卖得低一些,也一定要拿到现金。这个冬天过去,没有足够现金流支撑的企业,一口气接不上来,未能挺过冬天,在春天就不存在了。而在别的企业乱了阵脚的时候,自己的企业就要乘胜追击,争取更多的市场、更多的机会,就能活到春天。活到了春天,存的粮食吃光了,再种就是!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唇亡齿寒、水涨船高、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企业的现金流值得特别关注。企业由于所需流动资金不足,使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会造成银行贷款不能按期偿还,形成不良信贷资产,而企业一旦破产倒闭,银行往往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此,银行要注重对贷款企业的把脉、诊断,关键就是要全面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特别是资金的营运情况;分析贷款人各项资金的周转情况;对贷款人的所有营运资金进行合理分类;采取必要的措施约束借款人按合同规定使用贷款。
客户经理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和跟踪管理,掌握企业有效资产的动向,及时报告企业重大事项变化,密切监控企业的现金流。分析企业是否在其他银行多头开户,往来结算资金是否主要在我行开户的帐上,特别要重视经常深入地分析、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并测算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评判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能正常运转,发现报表背后的本质。在审查企业的贷款时,应着重分析企业若干年的偿债、盈利能力的整体水平;在贷款发放后进行监测时,应着眼于企业当年的财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分析现金流的经营活动是否与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相匹配、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小于兼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是否与其形成的货币资金流入等值、是否主要靠借款维持经营、盈利是靠经营利润收益还是投资收益等等,通过时点判断,比较准确地分析报表、甚至核对明细账,分析企业是否有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财务状况是否恶化,预测其是否能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倘如存在风险隐患,必须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要么给企业出谋划策,转化危机,要么及早收回贷款,减少预期损失。
如九十年代某经办行在贷后监控过程中未能及时掌握企业资金和经营动向,没有随时监督企业按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导致企业挪用贷款,以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巨大风险;而且在发现企业的种种不良迹象后,由于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不深入,对企业内部资金频繁调动的情况麻木不仁,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及时、前瞻地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反而消极地以贷还贷,掩盖风险,之后当企业陷入严重财务危机时,已难以保证银行债权不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