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网上偶然看到黄健中新剧《新大秦帝国》,试着看了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口气将长达51集的《新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全部看完,看完后我认为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情:震撼!感动!
震撼,是因为我从《大秦》里面看到了中国那个波澜壮阔、大开大合的时代,让我体会到了很多人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动,是因为我在《大秦》里面看到了一组满腔热血、铁骨铮铮的英雄群像,他们的狂放豪气、他们的侠肝义胆,他们那种纯粹到极致的情感让我没有了半分的抵抗力,很多次潸然泪下。
因此,我十分迫切的想写下点东西,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舒缓自己的情绪。但写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有必要谈谈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我们几千年历史中从来都不缺少的一类人物——“士”!因为在历史的任何时段,甚至现在,这一类人物都一直充满了争议,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褒贬不一,同时也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在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后,已经逐渐失去了这样的人物。
什么叫“士”? 士,代表一种社会阶层,其地位在贵族之下,庶民之上。他们或来自寒门,或出身官宦,或生于富贵。人数不多,却挺起了社会的脊梁。套用现在时髦的词语,他们是中国2000多年来社会的精英阶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担得起“士”这个名号的。王者权臣不能称之为士,官僚富贵不能称之为士,平民百姓也不能称之为士,士之所以为士,是因为他有一种气概,有一种品格,有一种精神,有一番异于常人的作为。士气,就是士的气节,士的精神。“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些豪气冲天的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士的那种直面死亡的风度,一往无前的气势,顶天立地的精神。这就是士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士。
忠义之士,从赤胆忠心的比干,到不食周黍的伯夷,从投江自尽的屈原,到田横500壮士,从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到大义凛然的颜真卿,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每一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忠于职守,恪守信念,为忠为义,不惜赴汤蹈火,不惜肝胆涂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视荣华富贵如粪土,视名誉气节如生命。一般的人是平时慷慨成仁易,事到临头一死难。而他们在关键时候却总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决不苟且偷生。“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是忠义之士最好的挽联。
贤能之士,从秦国的商鞅,到楚国的吴起,从汉代的贾谊,到唐朝的王叔文,从宋代王安石,到明朝张居正,他们既贤且能,才华横溢,他们忠于自己的理想,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们宁愿卧薪尝胆,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古之变革者,多为贤能之士,变革者难以善终,或被车裂,或被射杀,或被腰斩,或被赐死。但他们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不为别的,只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看他们走的多么潇洒。更多的贤能之士则信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他们达则纵横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怀才不遇时,宁愿在卧龙岗种田,在蹯溪河钓鱼,或者在南山下种菊。尽管如此,无论在种田的时候,还是在钓鱼的时候,他们都时刻准备着,随时听候着命运的召唤。一旦遇到明主,则如千里之马,脱缰而飞,纵横捭阖,在历史上掀起一道道波澜,演绎出一个个壮丽的故事。贤能之士,往往出将入相,但他们文不贪财,武不畏死,以匡济天下为己任,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披肝沥胆,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是贤能之士最好的墓志铭。
如果说忠义之士如山,贤能之士似水,那么侠义之士则如行云流水,让人感到一种轻灵和飘逸。知恩图报,重义轻财,舍生取义是侠义之士的典型性格。侠义之士一般是不做官的,似乎也不在乎赚钱置业什么的。他们个性鲜明,特立独行,有时混迹于市井之间,有时纵情于山野。别看他们只是一介草民,一般的人他还看不上,不值得交的人他还不搭理你。不管你是官也好,是绅也好,反正我不搭理你,显得非常清高。一旦他认了你,便把一切给了你,可以为你生,为你死,为你披荆斩棘,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多么可爱。同时,他们又出奇地自信,他们言必信,行必果,疾恶如仇,扶贫济弱,仗义疏财,好善乐施,总以为能以一己之力为黎民百姓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青衫仗剑,载酒而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活得多么洒脱。在中国历史上,侠义之士似乎不入正统,也不怎么受统治者欢迎,随着儒家思想渐入正统,侠义之士便渐渐离我们远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可幸的是,因为侠义之士的确太可爱太令人神往,他们在民间的生命力又出奇地顽强。2000多年来,在秋风萧瑟的易水河边,高渐离忘情地击筑,荆轲慷慨悲歌、决尘而去的场景,一直高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侠义之士虽然远去,侠义之风尚存。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是侠义之士永远的绝唱。
士作为一个阶层,当然不仅仅只有忠义之士,贤能之士和侠义之士,其它还有许多,诸如儒士、武士、隐士等等,等等。但不管是何人,只要为士,其人格必然高贵,其信念必然坚贞,其行为必然壮烈。
就如《新大秦帝国》中的士子田常。他曾经带着极度鄙夷的目光打量秦国,用嘲弄和责难攻击着秦国延续百年的混乱和落后,他希望看到秦人的暴怒和颓废,然而他碰到了以振兴秦国,统一六国为己任的秦国国君秦孝公,一个近乎完美的君王。在他们思想、灵魂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傲然独立的君王之心,更看到了一个至诚高贵的士子之心。
“公等对秦国百年以来之诸种弊端,皆做通彻评点,切中时弊。嬴渠梁以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当有胆略治秦,精诚之心,何自觉无趣?”
“公以国士报我,我当以国士报之。”田常一剑自刎谢秦君。宁静的笑容,绽放在喧闹的庙堂里。田常,几乎已经绝种的一种中国人,没有明哲保身,没有厚黑之术,有的只是意气风发和千金散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个时候的中国人习惯用力过猛,那个时候的华夏民族热烈而年青!
我始终认为,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乱世,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好的时光。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充满了对道义的尊崇,对理想的执着,对侠义的膜拜,以及征服四方的梦想。而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颠覆的时代,颠覆并不可怕,它有时意味着新生。可怕的是,在颠覆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不该失去的,却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最终在颠覆中迷失了自己。不是吗?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已经充斥了太多的欺骗和背叛。争夺权利,背信弃义;蝇营狗苟,唯利是图;世风日下,见利忘义;尔虞我诈,欺世盗名;人心不古,纸醉金迷。在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时代,让我们不得不怀念起我们这个民族那个士风盛行的青春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