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巧”字,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闪现出“心灵手巧”、“熟能生巧”等等众多有关“巧”字的词句,人们自然会羡慕那些做事从“巧”,节省时间,干净利索之人,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巧”起来。那么“巧”从何而来呢?
“巧”,自然不是梦来的,也不是乞求来的,更不是天生的。
“巧”的来源可以归纳为两种,其一是本来就慧,后加方法求巧而成。其二便是先笨,后经勤学苦练而成。古今中外的能工巧匠们各有其巧法。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就是第一种情况的“巧匠”。他从小脑瓜就聪敏,做任何事情都求巧,他在11岁时计算从1加到100的总和时,所使用的求异求巧思维就足以说明这一点。追求“从巧”便是他后来成为“巧匠”的关键。此外,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也类似。然而,众多闻名于世的“能工巧匠”并没有高斯、爱迪生等的聪颖天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巧”起来,与勤学苦练、探索总结密不可分。俗话说“勤能补拙”,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被老师骂为“实在是一个大大的笨蛋”,就连做一张泥板凳都被评为班上最差的,可见其天资平平,委实为笨。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笨小孩,最终却成了“相对论”的创始人,此中不知浸透了爱因斯坦多少汗水与艰辛。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后来发奋读书,那股狂热劲令周围人简直以为他是疯子。头发乱蓬蓬,胡子老长,一件大衣披在身上令人以为是一件破毛毯,一双拖鞋缺了后半跟……然而,读起书来的快活劲胜过一切享受,正是如此,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体系之一”的梅派艺术创始人梅兰芳先生,在回忆自己的舞台生涯时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他八岁学艺,几句老腔学了好久都不能上口,老师骂他太笨,赌气不教他。然而,他不灰心,几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他的音发不好,他就将石子含在舌底下,苦练发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技艺终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可见,“巧”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后天因素。只要后天能勤思好学,甘洒汗水,善于总结,即使幼时天资平平,终有一天也会“巧”得起来。但是,如果小时聪敏,而后天却不加勤奋,是永远也不会“巧”起来的。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仲永小时天资过人,然而后来其父图其“利”,不引导他勤学上进,终致“十年后与平民同类矣”之悲痛结局。
“巧”是时间、毅力与汗水的结晶。如果想练就一番“巧”功,就必须拿出“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与勇气。若不思勤奋,企图懒中取巧,也只能是“弄巧成拙”罢了。
“熟能生巧”,思则生巧。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