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信奉学海无涯、书囊无底的信念。
英国作家史美尔斯用其精炼的语言概括了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书籍具有不朽的特性。它是人类活动的最为旷日持久的成果。只有书籍可与世共存,只有美好的东西才长存于书藉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与适宜的书籍,而选择适应自己个性和素质的书,是自身的气质、兴趣以及涵养和人生意愿的一种体现。每个时代的书籍都充满了当时的气息,每一个伟大的作者都有着其伟大与不朽的作品。张爱玲的《金锁记》,曹禺的《雷雨》道出了特殊的时代一种扭曲的世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将文字的灵性与美学和二为一;当琼瑶、芩海伦的小说风靡了整个校园,汪国真的诗写出了多少懵懂少年的纯情;贾平凹的《浮躁》、王朔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开辟了文坛上的另类情愫,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勃朗特的《简爱》里的爱情经典传颂至今。更不消说中国古典的四大名著,它是中国古人文学智慧的结晶,是留至后人的精神财富,到现在,又有谁人能媲。
从幼时“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教诲到成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感悟,无数好书让我沉浸其中,书的灵魂超越了它本身的价值,经典的文字如尝美食,一本《宋词鉴赏》让我翻阅了无数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与心得,它让我认识了无数豪放旷达、质朴淡远的大诗人,知道了江城子、西江月等词牌的出处,了解了诗词的韵律与平仄,那些抽象而虚幻的诗词境界,如皓月当空,又如行云流水,它使我对此产生了很浓的兴趣,影响潜移默化到现在。而另一本《声律启蒙》,读来朗朗上口,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学识,对仗工整,结构对称,珠联璧合,完美无缺,让后人叹为观止,至今我都记得其中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的经典韵律。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好的文章不在乎它的出处,重要的是,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你理解它的精华后,犹如与作者本人的对话,这是对其本身精神的一种升华与烘托。即令我没有丝毫的书香之气,即令我一贫如洗,但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我在书的王国里遨游的步履与热情,文字可以深入内心,让人享受心灵上的满足,书籍是逆境中的慰藉,它是人生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书好读,好读书,读好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读书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当你用心灵去读出无数深情的诗章,其实你就是在阅读整个人生,“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 把读书当成养心,何尝又不是平庸生活中的一份闲情逸致,不管书中有没有颜如玉或是黄金屋,至少能找到灵魂深处的安慰与惬意,有了这份安慰与惬意,又何须在意世俗的眼光还是他人的评价。已所不为,欲施于人,书籍教会了我们多少人生哲理与世间寓意,那些小故事大道理的智慧,包涵的意义又岂是一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便能释义。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所谓书由心生,所有伟大的文学著作皆为作者内心的写照与表白,也许读一本什么样的书感受的就是你对人生的态度和对生活的信仰,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苏轼的《东坡文集事略》中道:“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与其酒桌酣醉,不如去读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