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对生活有了很多的想法,但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想过简单慵懒的生活,呵呵,是逃避还是返璞,也很难说。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测试题,好像是问3年来你有哪些习惯从未改变,其中一个给我的记忆尤为深刻:阅读纸质刊物。这就让我有了一个突发奇想:要是自己能开一家旧书铺该多好啊!就开在麓山脚下的某条小巷,或者湘春路的某一个角落,又或者在的中山亭附近的小巷里,每日到了午后,才闲闲的推开店门,烧起一炉水,听着轻微的咝咝声变成咕咕声,便备着茶器,准备泡一壶香茗,再加些枸杞,这种红色而微甜的小果,让人看着十分的喜悦。午后的阳光有点刺眼,透过狭小的窗户,可以看见拥挤的书架中浮动的微尘,慵懒到近乎颓废。书架上的书,大多为人文哲学和花花绿绿的图册,前者是为了涤荡心灵,后者则是视觉饕餮。随手抽出一本,泯一口茶水,细细查看……
也许这些描述纯粹为我的臆想,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书店我并没有寻找到几家,倒是高中时学校的后面的斜坡上,有着这样一家小店子。挂着有点陈旧的墨绿色招牌,有点像破败的小庙,里面的书很杂,有考试用书,也有通俗小说,还有些高深莫测的极厚的书本,大约是些不出名的社科人文书籍。本能来说,我偏爱厚书,沉甸甸的感觉到作者写作的诚意和用心,而现在大多数出版社出书越出越薄,或用无聊的图片充斥页数,以提高价格,还不如花上不到一半的价格买本旧书,字小而密,还有原拥有者的手写注释,值得!值得!一次去上海在一条老街上也有一家,这小小的书店开得更为纯粹和低调,民国时期的旧书较多,还有些古本,残本,拓本,故纸堆中鲜有客人,甚至店门也是半闭的。历史变革,多少文字毁于火中,浮生梦尘之中,来来去去之间,有历史,有情怀,也有感叹。
记得大一暑假,很想体验一下工作的感觉,于是便和表妹一起在一个叫做:一千零一夜的书店做暑期工,那是我过得最充实的一个暑假。每当店里没什么人的时候,我就让表妹守着,然后我就跑到阁楼上看我未看完的小说。而那些书,多是新的,小心翼翼的翻开,浓浓的墨香很是韵味。以至于老板给我们发钱的时候,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感觉与其说是来打工不如说是来看书的。
可是如果比较起来我还是会选择看旧书,不说看起来更为坦然,就那昏黄的纸张,摸着也少了锋利的感觉,多了份儒雅。
在老家有一句骂人的话很有意思:说一个人常年没有进步,就喊他:“老童生”,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而童生之后就是秀才就可以考举人、进士了,如果中举,就可以加官进爵,俸禄无忧了,而那些总也考不取的就是被世人唾弃的“老童生”,现在想来这些被世人称之为“老童生”的书生们,穷其一生读书,啃书,其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就是我的hometown的第一位进士唐朝的王贞白说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可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我知道,开旧书铺是极差的商业点子,因为世界上很多人是有洁癖的,连看书,也非新书不读,逛书店也非逛装修考究的书店不可,读书也许不为了读,而为了书,有些书也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当然藏书本身,也是一种乐趣,但那是收藏的乐趣,已然离题千里。会逛旧书铺的多是怀旧念旧的人,站在书架前精挑细选,久久不愿离去,那有些迂腐尴尬的书生意气,风雅之至。而我,也可以静静的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追寻一下周情孔思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