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国曾流行过“万元户”这个词汇,当时“家财万元”的都是被大家艳羡的有钱人。那么,当时的一万元顶的上今天的多少钱呢?
如果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标准衡量,1980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477.6元,2009年为17175元。“万元户”的收入要是跟得上人均货币收入增长,当年的一万元,应该相当于现在的35.96万元。如果以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为标准衡量,1980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40.5元,2009年约为1.9万元,“万元户”的存款要能跟上全国人均储蓄存款增幅的话,30年前的一万元,应该相当于现在的469万元。这样的计算方法可能略显粗糙,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以哪种标准计算,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不值钱”了!如今,谁家里只剩万元家产的话,不折不扣是个穷人。毛泽东曾赋词“粪土当年万户侯”,现在货币财富膨胀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我们都可以粪土当年“万元户”了。
造成“通胀猛于虎”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货币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1980年代初期,可能只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还得有票证配给,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的。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上述领域大体都货币化了。居民原有的资产和社会福利都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货币发行规模的惊人膨胀。以每年净投放的现金看,1981年为50亿元,2007年则为3300亿元,增长了66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2.7万亿,这还没有考虑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
虽然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到5%,表面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使居民的货币财富无形之中被通货膨胀吞噬了大半。如果1980年把一万元存入银行,即使是以年利10%计算,2009年也不到18万元,何况存款利率远没有这样高。在快速货币化的进程中,持有现金或者低风险低收益的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简直就等于把大半财富拱手让出。如何对抗通胀,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是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