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直在为女儿的学习的事伤透脑筋,倒不是我真的就这么在乎学习成绩或会写那几个字,而是我们身处在应试教育这个环境下,摆脱不了就只能去适应。这个环境是学术上大家都在说素质教育、情商教育、个性化教育、差别化教育,而实际上教委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升学率和分数。所以家长包括老师本人即使不是很认同这种教育模式,而仍然会跟着这些导向性的机制陷入到一种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里去。而其实呢,人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的特质和潜质都不一样。有句话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我想最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是引导学生是发现自己的潜质和兴趣所在,在一种兴趣的引导下深入下去。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管你的强项你的天分在哪里,学校就像一个大工厂或一条生产流水线,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在塑造学生。这种过程是痛苦的,于孩子,于家长都很痛苦无奈。我很担心:过于程序化模式化机械化的教育,恐怕会磨灭孩子们的灵性,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触摸灵感的能力会慢慢衰竭。看到沸腾的水顶起铁壶盖、看到苹果落地的人一定不止瓦特和牛顿吧?!
很多时候我都骄傲于我有个这样的女儿,她聪明、活泼、善良、诚实,思维敏捷,对世界、对平常事物她有一颗敏感、聪慧而单纯的心。听《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她会听到心发抖,眼睛发红;看蚂蚁搬家,她会很想去帮它;同学没带红领巾,她会把自己剩的钱给她买,回家怕奶奶批评而支支唔唔、、、、、、可是在应试教育中她是个失败者。四年级了,不会写“为”字、“全”字等等一年级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的字,所以每到写作文,真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写三个小时就干瘪的三句话在本子上,而且还不通顺。我真担心这些痛苦的经历毁灭了她的灵性和信心,毁了她对学习仅存的一点耐心。可是没有办法,即使为了避免老师的误会我们也会压着她把作业完成。而事实上比起她身体的健康发育、她内心的快乐成长,我的心里并不是那么重视这些。我认为她既然有聪敏的心灵,又喜欢阅读,将来不会写不出文章的。而且如果她将来还是写不出,我也不强求,我想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要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没有兴趣的事我想她怎么努力最终也就勉强上个中流吧。就像我整个高二高三花了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在背历史,最后高考时历史正好得了60分(总分100分),而连上课时间都在偷偷背历史书的数学,却得了114分(总分120分).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星期六和星期天我基本都在带她玩,滑冰、游泳、看书、打球、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美好。我以为机械化的记字和背课文太枯燥,我以为汉字翻来覆去最终总会认识的,所以真的没太在意小学基础教育。我的焦急许多时候来源于对老师无法交代。所以要说失败,这失败不关老师、不关女儿,而关乎我。我的思想观念、我对现代教育模式的怀疑导致了我对她学习思想上的放松,长此以往她习以为常,真不把这些放心上了。
现在我也很矛盾,一方面担心学习成绩不好给她不良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消磨她的自信,一方面又担心学习的压力影响她对学习的兴趣。所谓寓教于乐我们何时实施了呢?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一成不变的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学历史学地理学科学。今天看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对于巴学园真是喜欢得不得了:树冠搭成的拱门、电车改成的教室、无拘无束的课堂、任何本真的个性都被尊重的环境、、、、、、如果孩子能有幸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和成长,那真是一件幸运而美好的事情!如果我有足够的资金,我真想去办一所这样的学校,不对教委负责、不对分数负责,只对孩子负责、对个性负责、对人生的幸福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