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正在施工的长沙开福万达广场,发现一处古代遗址。据专家推测,遗址建于五代至宋代,应为史上知名的成功堤遗址,元代名将阿里海牙曾由此攻入长沙城。
长沙确实是一座历史古城,尤其是市中心地带,每逢大的工程施工,常或多或少地挖出一些历史遗迹来,也翻带出一些沉淀在史册中的旧事。发生在南宋末年的长沙保卫战,就是一出可歌可泣,充满的血性与悲壮的故事。
公元1275年,元将阿里海牙率兵攻长沙。当时南宋已处在风雨飘摇的倾覆边缘,各地纷纷告急,长沙城破也不过是时间问题。潭州(长沙)知州李芾临危不惧,与诸将分地而守,城中百姓自发结成义军,帮忙守城,岳麓书院数百学生亦英勇参战。李芾每天以忠义勉励将士,水源断绝,便饮血止渴,伤亡惨重,仍殊死做战,有来招降的,即刻处死,以示绝不屈服。在元军重围中,李芾率长沙军民艰苦卓绝地坚守长沙达三个月之久。后来元军利用冬季枯水期,将长沙城西成功堤内的水抽干,“树云梯”而攻,长沙城“西北铁坝”被摧毁。元兵破城,李芾洒酒祭拜后手书“尽忠”二字后举家就火,自刎而死,幕僚也多自行了断甚至举家自焚,岳麓书院数百学生基本自杀殉国,长沙百姓听闻城破,多举家自尽,城里的井中填满死尸,在树林上吊的人两两相望。
湖南以往是蛮荒之地,但是到了宋朝,讲学之风盛行,四大书院,湖南掩有其二(岳麓、石鼓)。湖湘学派百年流风浩荡,使得湖南一跃成为全国思想文化的活跃地区。湖湘学派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修身明道与济世致用相结合。这种坐而论道,起则奉行,守节自重的行事风格,与抵抗外来侵略这一具有时代感的民族大义联系起来,形成了坚忍不拔、忠义血性的独特士风与民风,对宋代及以后湖南的影响甚大。执守而死的气节与血性,沉淀在湘人血液之中,成为湘人文化性格中“忠”、“烈”、“倔”的基因。这种忠不能仅仅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愚忠”,而是推而广之对家国故土、大节大义的诚信与担当,是对自己信奉的理想与道义的躬行,是于败乱之危局中,持守住民族与文化命脉的信仰。到了近代,这种士风与民风更是发扬光大,从曾国藩到毛泽东的几代湖南人,深受湖湘文化传统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