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是著名的心算家,他最擅长的便是在别人说完问题时就给出答案,从未失误过。久而久之,谁能难住哈特,变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没想到,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
这天,哈特照例登台表演心算能力,不断有人上台为他出题,他都轻松地逐一解答。这时又走上来一位女士开始出题:“一辆公共汽车上有45人,在第一个站台下了8人,又上了10人。”
又是这类弱智题,哈特心中有了谱,轻蔑地笑了笑。
“下一站又下了3人,上了15人。”女士继续说,“再下一站上了11人上了4人;再下一站下了3人,上了4人;再下一站下了10人,上了13人;再下一站下了7人,上了9人。”
女士顿了顿,哈特心中有数,故作大声地说:“别急,您慢慢说,还有吗?”
“当然,”女士又接着说,“公共汽车一直开着,到了下一站又下去12人,上来3人;再下一站又下去13人,上来1人;再下一站下去11人,没人上来。”
“现在,”女士站直了身子,“我的题出完了。”
哈特不屑地撇撇嘴:“我可以说出答案了吗?”
“当然,”女士点着头,“但这道题的问题并不是车上还有多少乘客,而是这辆公共汽车到底停了几个站台?”
哈特一下子惊呆了!
看来,不克服思维的惯性,即使是最伟大的心算家也可能失算。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维习惯,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惯性去思考问题,或许在我们自己看来是对的,但到最后才发现正确的答案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5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参加了市分行组织的青年员工行知拓展培训班,通过近三天的培训让我感受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打破传统思维习惯以及思维习惯所引发的习惯性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也即所谓的思维惯性,但思维惯性并不是一两天、也不是一两个月形成的,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结果。应该说,思维惯性对常规思维是有利的,它可以使我们在处理同类问题时少走弯路。然而,思维惯性也有它的弊端,特别是我们处理一些新情况的时候,思维惯性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我们用新观念、新方法、新思路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想改变这种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其实是很难的,改变或许很难,但是如果能够集思广益、向他人学习,或许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每天从事的几乎都是重复的工作,但也可以说每天又面对不同的新情况。很多时候,我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而往往我所想的和做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让我迷惑不已:明明自己是对的,为何总是出麻烦?事后,我总会静下心来去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另外我也会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学习业务知识。我想,只有这样,我才能尽量克服自身思维惯性所带给我的困惑和麻烦,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的开拓,来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