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信息分享的高速传播,舆论自然成为当下个人乃至企业发展的台阶,其之所谓是为台阶,是因为银行是视信用为心脏的企业,重视舆情、监管舆情、处理舆情是事关银行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的新挑战、新机遇。
“2015年5月15日,中新网以《河北石家庄一储户300万存款“失踪” 银行称无责任》为题,报道了客户余兵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华支行存储的300万元离奇“失踪”一事。稿件刊发后,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找到中新网记者,称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以下简称建南支行)的存款也和余兵的遭遇一样,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该新闻且不论真实性与否,其在当天就登上了微博及各大新闻网首页,跟踪报道及追贴人数也不在少数。其中评论中不乏对工商银行的信用进行怀疑以及贬低并表示不会再去该银行办理业务的网友。信息传播从单向转变为双向和多向互动传播,民众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跟帖、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发表自己对相关事件的看法,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必经过精心编写和审核,也不用过多考虑信息发布引起的后果和责任,然而承担舆论带来的后果的确是被“舆”的个人和企业。舆情便日渐成为企业信用的衡量标尺,其重要性也是不容置喙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对于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舆情的办法解决。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舆情信息,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情,挖掘民意,从而辅助企业决策,为科学决策和银行客户更好的服务。
那么一旦发生企业负面舆情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呢?
1、运用舆情监控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
2、银行弊端未消,负面舆情亦难就此结束。针对舆情产生的源头对内部经营体制,人事管理等进行统筹决策,调整结构以预防该类事件不再发生,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或个人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银行与外部相互沟通、共同商议,重视事件的处理,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舆情是互联网新世界的产物,是新时代的台阶,只有勇于迈出这一步迎接挑战直面舆情危机,才能抓住机遇赢得民众的信任,在经济发展热浪中临危不惧,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