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瑞士,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瑞士军刀和瑞士手表。实际上,在国际范围之内,瑞士银行服务也像他们的手表制造业一样:严谨经典,品味高贵,值得信赖。无怪乎007系列詹姆斯·邦德在电影《黑日危机》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如果你不相信瑞士银行家,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样?”
瑞士的银行管理着全球1/4到1/3的国际投资私人财富,在私人银行服务和财富管理两大金融领域,瑞士银行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在业务选择上也宁愿选择利润率偏低但收益稳定的业务,也正因此在历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瑞士银行业有这样的说法:“私人银行业所接触的都是个人,银行的做法就是要与个人建立长久的关系,使他的家人在10年或者是30年内都与这个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所有瑞士银行都要求职员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为客户提供高效和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尽管在改善服务水平方面,建设银行已经较之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的不足:大厅里排队时间过久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部分柜员未能时时做到7+7的优质服务要求;对VIP客户的服务并未能达到国际上普通的服务要求标准;银行的产品换代跟不上客户的动态需求的变更脚步。我们的服务水平与国际上先进的水平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当然,瑞士许多私人银行很多都是非上市银行,而私人银行的银行业务所服务的人群范围还相当小,也与公众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两者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是瑞士银行所奉行的“让客户信赖”和“真正关注客户”的两大原则依然是中国的银行业必须学习的。
中国银行营销和一些国际性银行的营销相比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也是不系统的、非理性的、非专业化的。虽然本土银行也开始重视起了营销,从店堂里各种精美的宣传小折页到街头的灯箱广告招牌;同时也重视起服务来,从改善整个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到推出一系列针对顾客的便利服务措施,但这一切也只是局限于以零散点的形式而并非是以整体营销战略的意念面介入的,由此也使得银行的品牌传播表现不够创新,营销手法也显得过于单一,整个营销和宣传看上去零敲碎打不成气候。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告诫我们:“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兴旺发达,只要回头看看其身后的顾客队伍有多长就一清二楚了。”(这个“顾客队伍”显然不是指我们银行大厅里面长长的排队人数)每一位银行从业人员就是为其身后源源不断的客户队伍在孜孜不倦地开拓市场。现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结识了新朋友,忘记了老朋友;
奖励了新客户,冷落了老客户;
新客户在流入,老客户在流失。
就像一个“漏斗”,为了保持漏斗的一定盛水量(客户量),要弥补不断流失的老客户就要不断地注入新客户。仅仅堵住“漏斗”是不够的,必须更换经营模式: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由推销产品转向营销产品。
银行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客户的满意和信任,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缩点。因此,客户投诉应视为银行资产而不应视为银行负债,高明的银行从业人员应把客户投诉作为银行重要资源来经营。银行如果认为客户不投诉是因为我们服务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大部分客户吃了亏也不会吭声,没有消息一定就是坏消息,客户早就离你而去。
所以,在VIP客户服务的理念方面,建议我们应该学习学习美国的一家汽车修理厂,他们有一条服务宗旨很有意思,叫做“先修理人,后修理车”。什么叫“先修理人,后修理车”呢?一个人的车坏了,他的心情会非常不好,所以我们应该先关注这个人的心情,然后再关注汽车的维修,“先修理人,后修理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却常常被许多银行VIP窗口的人员所忽略。
总之,我们建设银行的VIP服务如果真正达到“破茧化蝶”——可以说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以高品质的服务与营销策略打造建设银行优秀、强势和持久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