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企业,都客观的存在着生命周期。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5.6年,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而国营企业自2007年6月1日国家实施《破产法》后,对符合破产条件的,按程序向法院申请破产裁决,国家不在实行保护。
客观生命周期的终结,说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资不抵债、管理失控、抗风险的能力已不复存在或基本丧失,因“回天乏术”而导致最终破产。企业经营风险或大或小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有其客观的复杂性,企业为谋求发展或延续其生命力,必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本),以求达到资本的最大收益(增值);同时在经营过程中力求建立完善的控制、化解、防范各类风险的方案、手段和措施,尽量形成规范的风险管理程序,以求减少经营过程中的损失,达到辅佐资本的最大收益(增值)得以实现。但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涉及众多人才、科技手段、研发系统、信息数据、操作应用、预警管理等诸多环节。
如企业的决策层为了使其有效净资产发挥最大效益,在企业经营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按照经营发展方向,确定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另外,因企业经营需要,合理的承担或有负债。企业资产负债率和或有负债数据的高低,反映了企业资产承受风险及损失的能力,如果超过一定的比率,说明负债过高,其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收益已无法弥补损失,要用自有资产平抑债务及损失,一旦出现资不抵债,经营资金链发生断裂,企业立即陷入困境,甚至导致破产。银行也是如此,《巴塞尔资本协议》为落实全面风险管理,防范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制定了“最低资本要求,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而我国银行除执行“最低资本要求”外,人民银行还按照国家不同时期宏观调控政策,调整银行上存准备金比例,从而达到平抑和控制各类可能出现的风险造成的损失。
企业要经营离不开资本,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有抗风险的能力,资本与风险二者密不可分,资本是经营的必要条件,经营必然有风险,有风险就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最大价值首先是防止企业破产,而后在控制风险损失的前提下追逐最大利益并使资本增值,最终使企业资本在良性循环中得到积累。
一、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出现风险的后果
1、资本及资本管理。
资本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本是指银行股东(投资人)对银行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根据不同统计口径和目的划分为权益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等多种称谓。
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描述,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内容是: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这是制订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计划应清楚地阐明银行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
通俗讲,从不同的投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资本会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当投资人作为股东时,要求以最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维护者,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要求商业银行在出现风险隐患时准备充足的资本,至于商业银行盈利与否并不十分关心;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资本的管理就不仅仅满足于资本吸纳风险的职能作用,它更为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本创造最大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其综合了上述两种人的管理要求。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分为对“实物资本”的管理和对“虚拟资本”的管理。实物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部分,包括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性资本);它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虚拟资本是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防范损失的缓冲器角度而言,在银行没有真正发生损失前,所有针对资本的风险管理工作都不涉及实物资本,仅就未来可能发生的虚拟情况进行,我们将此时所提到的资本称为虚拟资本。
2、风险及风险管理。
风险存在于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中,是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其资金、财产、信誉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损失分为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两种。预期损失作为正常的财务成本影响银行当期收益,非预期损失将消耗银行资本,影响银行的长远发展,并构成银行真正的风险。
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就要进行风险管理,并不是因监管当局提出管理要求后才开始实施。银行管理风险是因为他们的本职就是管理风险,银行不希望倒闭,不希望损失自己的资本金。即使在现代银行业,职业管理层大都与所有者分离,管理层希望银行继续生存下去的愿望仍然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动力。
(1)商业银行风险的危害性
当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总量接近或超过其实际资本时,说明银行的风险水平正在接近或超过其实际承受能力,使实际资本已无法平抑实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显示实际资本在减少,这时要么立即通过某些途径尽快补充实际资本金,要么控制或收缩风险资产总量,或压缩高风险系数的信贷产品余额,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
一家银行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银行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银行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2)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
①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②风险可能来自银行支付能力的不足。③风险可能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④风险可能来自汇率的变化。⑤风险可能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⑥风险可能来自银行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⑦风险可能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⑧风险可能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⑨风险可能来自银行的过快发展。
二、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而风险管理是实现资本管理的手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在统一的资本监管下,各银行应构建以满足资本充足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资本作为直接吸收银行风险损失的“缓冲器”。按照巴塞尔资本协议提供的测量资本的简易方法(标准法):资本=∑(资产×权重)×8%(注:其中的权重由巴塞尔委员会制订,所有银行都是这个标准;8%是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
从上述公式看出,在权重和8%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资本数据越低,对银行资产增速的限制越高,不允许无序的扩张;而测算的资本比例越少,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可能性就越低。
但资产增长又是银行追求效益增长的有效途径,而资产增长又使资本增加,必然给银行带来经营风险,因此,掌握并协调好在资本约束下的资产发展(增长)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的,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资本的约束实际上也是对资产的约束。
资本约束含有两个部分内容,一是数量约束,即监管部门、市场以及银行内部需要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与资本总量和结构保持适度协调,其管理的核心是准确的对风险进行量化,使人一目了然。二是质量约束,即在一定资本投入基础上股东和银行自身对资本回报的合理要求,主要是通过风险最优化提高资本回报。可以看出,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是影响银行生存问题;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问题。要保持合理的资本水平,银行应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衔接,研发科学合理的、实用的、便于操作的一系列管理手段,重新设计并组装信贷产品业务操作流程,提高各类资产的优良组合和综合定价能力,在测定资本的前提下,努力化解、控制各类风险,使非预期损失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最终达到银行资本的最大回报。
三、调整资产经营结构,降低资本非预期损失的改进建议
1、熟悉并掌握各类信贷产品(资产)的不同风险,改善资产结构。按照总行2005年出台的《信贷业务手册》第二篇公布的信贷产品有23种,当这些信贷产品走入市场形成信贷资产时,银行就开始承担风险直到资产回收处置完毕。但不同的信贷资产因受各种内外部因素影响,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是不同的,按照省行不同年度公布的信贷产品“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看,产品系数越高说明可能占用的经济资本越高,导致非预期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越小。因此,作为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在营销和管理过程中应努力调整风险资产的结构,压缩高风险资产所占比例,节约经济资本。一是要熟悉和掌握不同信贷产品“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便于在营销和管理中灵活使用;二是在营销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尽量向客户推荐“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小的信贷产品,以此达到从整体上改善信贷资产结构。
2、选择好行业、好客户,从基础上抓降低资本损失的可能性。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应时刻遵循建总行的风险偏好,及时掌握国家政府部门和建总行公布的行业宏观调控政策,避免发生与风险偏好、调控政策等限制的行业准入或因行业政策的调整及时对存量客户压缩退出。但好的行业里也存在不好的客户,而限制行业里也有优良客户,关键是从中选择符合建行信贷条件的优良客户予以营销,要充分利用收集到的各种正确信息,熟练地运用建总行开发的内部评级系统(IRBS),及时通过系统程序操作,分析和判断初始评级(R1)和系统评级(R2)、风险限额、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重要指标,业务部门应积极引导基层行营销优质客户,把营销的重点放在信用等级为AA级(含)以上的客户,改善和提高优良信贷客户占比,达到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的基本要求。
3、制定不同信贷产品(资产)组合的优良方案,提高测算综合定价能力,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随着企业经营逐步走向市场化、走向国际化,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企业对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是简单的只是贷款资金需求。作为能够提供融资多样性服务的商业银行来说,既要满足企业合理的信贷产品融资需要,又要从自身防范风险、提高收益回报等多方面考虑,因此,在积极营销好行业的客户时,应在全面了解客户信贷需求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为客户制定信贷产品需求组合优化方案,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风险成本的情况下,按照不同产品风险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本着风险与收益平衡或收益大于风险的基本要求,采取灵活定价模式,调整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和结算收入盈利模式,使盈利模式、盈利渠道更加多元化。
4、积极营销中间业务,改善收益的多渠道方式。从国际知名银行的财务盈利渠道来看,传统表内信贷产品的收益占比在逐步减少,而表外信贷产品业务增速,投资银行业务、理财业务为主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其收益占比越来越大。在实施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后,当经济资本预先定量后,只有尽量在低风险市场和低风险产品(主要是中间业务产品)中做到良好的运作,就能使银行以消耗低成本而创高收益。一是在总行服务价格政策的指导下,积极落实服务应收费项目,尽量杜绝一些不应核减的收费;二是积极开展为信贷产品“捆绑”式的特色代理营销业务,如针对贷款抵押物代办财产保险业务的代理费收入;三是创造条件,挖掘营销与资产业务有关的“两栖”收入,即信贷资产业务收入和相关的手续费收入共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