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面业务风险指银行网点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户、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探讨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问题,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其客观存在性与可控性。
一、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可能性:
1、缺乏对客户风险的有效防范。我国银行业仅对贷款户、重大存款户进行了专门管理,确定了客户经理,建立了客户调查和信息沟通制度,但数量庞大的“非贷户”和一般性存款户并未纳入管理体系,对客户的了解基本限于客户开户资料,客户信息的确认主要是开户过程中由柜面人员对客户提交的纸面材料进行的审查,银行对企业的信息缺乏调查核实,从而对其真实性无法判断。
2、过度依赖事中控制,事前事后控制不严,对规章制度缺陷和影响认识不足。
3、柜员参与风险控制力度不足。柜面业务办理的主体是银行柜员,柜员对控制风险的态度、能力、经验、手段和条件就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四无”现象,即由产品规章和管理制度繁多和柜员流动过快,导致对内控知识和技能不足的“无知”现象;由关心不足、奖少罚多或只罚不奖等导致内控动力不足的“无心”现象;由业务繁重、身心疲劳、工作超时、负荷超量等导致的“无时”现象;由手段落后、工具欠缺、系统缺陷等导致的“无力”现象。
4、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不可否认,我国银行业在开户资料审核、客户身份识别、印鉴审核、账户核对乃至业务监测、监督检查等方面,还较多依赖手工。相关业务系统尚不完备、现代管理工具和先进技术没有充分运用,严重制约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和风险控制效果的提高。
二、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1、重构风险控制流程。强化事前事后控制,按照能力均衡、衔接流畅、运作高效的要求重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流程,真正实现效率与安全的统一。
2、健全柜面客户管理体制。
3、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整合增强事后监控体系功能。
5、发挥风险控制的主体作用。柜员和柜员主管是柜面业务风险认识和控制主体,要从“责任主体”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柜员们履行风险控制的目标、责任、环境、能力和条件,要关心尊重员工,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平衡激励与约束,加大对违规处罚的同时,也要建立柜员风险补偿制度,加大对合规操作和优秀管理的奖励;通过发展自动化处理平台,加大柜面业务分流,分解柜面业务压力;加快柜面业务流程改造,促进前台处理的标准化;积极推进前后台分离改革,降低柜面处理复杂度。
6、改造提升风险管理的技术环境。比如,指纹认证技术能大大提高身份识别的可靠性、唯一性,根本上解决以前柜员卡使用保管的普遍问题;以短信通知加综合对账系统能大幅提高银企对账效果,彻底改善银企信息沟通;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全面增强数据分析和业务监测能力,改进监控质量。此外,电脑验印技术、电子密码系统等先进技术工具的推出,为银行改善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现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应大力研究应用,全面提高我国银行业柜面业务技术防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