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品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有效防范风险,提升资产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日常工作中,押品管理还或多或少有着不到位的地方。正确做好押品管理,应该注意四个盲区。
一、认识上的“盲区”。首先是思想上的松懈情绪:押品是目前为止信贷业务最主要的风险缓释手段,特别是对小企业而言。小企业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资料收集不完整等方面的缺陷,在很多银行有小企业贷款主要看“三品——押品、产品、企业主人品”的通行做法。我行在业务操作中,对押品的选择、评价、收取、办妥抵押(抵押登记)、权证保管所费力气较多,因而一笔贷款营销成功,带来的不仅有辛勤耕耘后的成就感,或许还有一“押”解千愁的松懈感。其次是押品的替换。押品是可以替换的,文件规定,拟抵押品优于原押品的风险缓释功能就可以替换原抵押物,这比过去一“押”到底(贷款归还)无疑要务实多了,因为客户的情况每天都在变化,拿相对僵硬的制度去套鲜活的经济活动肯定是不行的。客户的正当需要,我们要急客户所急,尽量去满足;但也要防止客户以次充好,把我行优良抵押物替换下来再融资。
二、内部管理上的“盲区”。一是重点项目要全面检查。笔者认为在建工程是检查重点,因为它的形态和价值天天在变。特别是房开项目,要注意还贷、解抵、预售不能脱节;二是轮番检查。按揭业务量大面宽,全面检查耗时较长,应根据工作量安排轮流检查。不能因为工作量太大而不去检查;三是定期检查。按照贷后检查的规定,对抵押物的检查应列为定期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情况是对客户生产情况、财务状况注重较多,在贷后走访记录中对抵押物的描述较少或没有。
三、外部关系的“盲区”。一是银行需面对的登记主管部门不断增多。随着银行资产业务的不断拓展,抵押物的登记部门不断增多,分别涉及人民银行(应收款质押)、地方国资委(如水费收费权质押)、交通部门(过路过桥费收费权)、国土部门、房管部门、工商、车辆管理等部门。从笔者走访的情况看,这些主管部门对抵押权证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还停留在笔写纸录的阶段。二是抵押物登记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作法。有的地方将地上有附着物或构筑物的土地抵押登记划归房管部门管辖,而通行的作法是土地抵押登记由国土部门管辖。对新发生的不符合惯例的作法要留意当地政府的授权文件。
如果我们对这些情况不作过细的了解,需要外部协助的时候将会很不顺畅。
四、外部核查的盲区。首先是外部核查要做到常态化。有的登记主管部门对银行上门核查抵押登记不理解,认为银行对他们不够信任。这说明我们的核查工作还是偶发行为,还没有让登记机关习以为常。其次是外部核查不留死角。登记已经录入主管部门管理系统的要逐条审核。这次检查发现,一些登记部门的录入工作不够细致,错录、露录信息的情况都有。所以我行定期开展抵押物核查对各方工作都有促进,但最终目的是促进我行押品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风险管理部 熊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