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信用等级是客户能否获得授信的前提条件,也是确定授信限额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在客户信用评级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部分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失真,使信用评级的作用大打折扣。
一、信用评级操作中的问题
1.评级资料不完整
一是未提供客户单位相关证照或客户单位相关证照未年检;二是未提供客户单位贷款卡信息资料或信息不全;三是提供的财务资料不完整,如缺少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等补充资料;四是未提供客户单位公司章程等。
2.对收集的资料未认真审核
一是公司章程无股东签字也未加盖单位公章;二是单位公司章程中股东与实际不一致或股东变化不衔接;三是财务报表数据不衔接(如利润表上年数、资产负债表年初数与上年报表不一致);四是财务报表虚假或错误(如股东借款列资本公积、资产负债表不平衡、流动资产大于总资产等);五是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或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未加盖审计师事务所印章。
3.系统信息录入不完整或不正确
一是客户名称填写不规范,如填写的单位名称与营业执照名称不一致、随意简化客户名称;二是系统中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补充财务资料(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明细)等财务信息未录入或录入不完整或录入不正确;三是客户基本面信息录入不完整,如收入、净资产、主要股东、下属分公司、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关联公司、对外保证情况、主要财产权利抵(质)押情况、信用记录等录入不全或不正确。
4.系统信息录入内容前后矛盾
如前面填所有制类别为股份有限公司,后面填有限责任公司;前面填所属集团风险低,后面填不隶属于某集团;前面填风险损失准备计提充足,后面填该单位未计提风险损失准备;前面填单位有对外担保,后面填无或有负债;前面填房地产开发资质等级二级,后面填三级等等。
5.财务报表分析不够
如对应收、应付款未作明细分析、帐龄分析;对合并报表未考虑并表范围变化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单位往来及银行负债情况、企业或有负债情况未作说明;未分析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收入、成本、投资收益变化及其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未分析客户现金流量变化情况及其成因;未分析客户关联交易情况及其对企业收入、利润的影响;未分析客户与关联单位之间的资金占用情况;主要财务指标分析未剔除有关调整因素等。
6.对客户主要风险揭示不充分、评价不客观
一是人为规避某些风险,特别是客户重大事项及行业、政策重大变化对客户带来的影响;二是对客户基本面(品质、实力等)情况及其变化未阐述清楚甚至人为拔高对其评价;三是对客户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上下游市场风险以及客户本身管理层风险、财务风险、资信风险、经营风险及其它风险等未予充分揭示;四是对客户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短、长期偿债能力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评价不客观。
7.对客户信用实行“倒评级”
事先确定客户信用等级档次,当录入相关信息资料后,系统评级结果(R2)达不到要求时,通过调整有关资料,特别是高套基本面条款,最终达到理想的评级结果。
二、建议
1.认识要端正。充分认识客户信用评级对于客户授信及风险监控的重要意义,不能为评级而评级,要通过信用评级这项工作,既客观真实反映客户信用等级,为正确进行客户授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为客户授信后风险监控提供有效支持。
2.工作要扎实。认真扎实开展客户资信调查,尽可能多地取得客户第一手资料,全面采集客户相关信息,掌握、了解客户真实情况,包括关联单位、担保单位、上下游客户及相关行业情况。
3.操作要细致。对收集的信用评级相关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整理和甄别,去伪存真,确保资料的真实、完整和一致性;仔细录入、核对系统有关资料,确保评级系统信息准确、完整、前后一致。
4.分析要全面。全面分析客户环境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信用信息,充分揭示客户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特别是关联交易风险和担保风险,不得有意模糊、甚至隐瞒对其信用评价构成重要影响的重大风险因素。
5.评价要客观。对客户品质、实力、环境等基本面情况评价,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短、长期偿债能力等财务和经营情况评价,商业和银行信用评价要客观、真实,不得随意夸大和缩小,更不得为调高客户信用等级人为调整评级系统数据,高套基本面信息条款。
6.审批要严格。客户信用评级结果原则上应遵循系统评级结论,对推翻系统评级结论,评级上调的,审批中要严格把关,特别是客户初始评级(R1)偏低、基本面评级偏高,而评级上调理由又不充分的,要从严审批,以确保客户信用评级结果的客观、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