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上午8时30分,央视财经论坛在北京国贸三期拉开序幕。“民营资本能办银行了!”这一消息源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一项内容,意味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由远及近。民间资本能否突破“玻璃门”进入银行业?“全民办银行”是否会造成银行业“产能过剩”,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银监会前任副主席蔡鄂生,中国工商银行前行长杨凯生,北京农商行行长王金山、阳光保险董事长张维功将和主持人陈伟鸿一起讨论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效率,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资本在金融改革中的推动作用,传统金融行业怎样面对挑战,解决其中的风险控制。
针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金融改革政策,吴晓灵表示“这次大家特别期待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出台之后是有限赔付,这对所有的机构投资人和个人是公平的。过去是国家拿钱百分之百兑付个人债务,机构债务根本不管,现在是控制权给放出来,从这点上来说,设立比原来更容易了。”同时金融业更加残酷,挣钱不容易,“当初是群雄逐鹿,国有商业银行,叫国有加专有银行,他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活力,时至今日商业银行都成了上市银行。此时进入金融业,不像大家想的,你看金融业多容易挣钱很多,民营资本从允许主动发起这件事来说,竞争的环境是比过去更残酷了。”
很多企业看中的银行业“赚了是自己的,赔了是别人的”,银监会前任副主席蔡鄂生表示“谁说银行稳赚不赔?哪有搞金融业不赔钱?不是这个概念。我们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的金融企业赔了多少退了多少,到了21世纪就稳赚不赔了?现在到一种进入保险柜的机制了?没有!”
杨凯生也表示了认同,他说“银行业利润真不高以为办银行就是利润高确实存在误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回报率是7%,银行业资产回报率是6.3%,在同样的时间点上,银行资产回报率明显低于工业企业。银行业不是由于它的利润高,而是由于它的规模大。要办银行想赚钱,规模得大一点,必须资本大。”
未来民资银行、国有银行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以后普通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中小企业将有更多的融资渠道。但同时,如何避免“全民办银行”的现象在中国上演,如何保证存款安全,如何在放开的同时加强监管,将考验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