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正日臻完善,新的管理工具不断出现,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传播快,新工具大都出自全球最发达的银行,但从出现到被银行同业采用,时间未超过二年;二是简单,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有点像傻瓜照相机,焦距人家已经给你调好,你只要按动快门即可;三是可信程度高,国际先进银行大都比较注重数据积累,一个管理工具的打造往往要动用几十年的历史数据,厚积薄发,造就了这些工具的高可信度。
近年来,总行陆续推出如押品管理系统、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组合风险管理系统等,但运用不足,新的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些表现是:
一、重文字分析,轻数字计算。这实际上是一种惯性思维。历来的贷款“三查”,尤其是贷前调查,都是文字说明的多,即便有数字,也只是罗列,鲜有计算,通过专门的工具计算出每笔贷款的综合收益,对原来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冲击。
二、历练少。基层行每年营销的项目有限,客户经理对上述系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管理行的经营部门想方设法尽有目的的引导之责,但一个项目的上报不是一系列数字分析的结果,以供上级行决策,而是倾向性的结论,有些甚至是一些量身定做的东西。这样的习惯不改变,再简单实用的管理工具也不会用得得心应手。
三、真实性存疑。真实性应该是信贷业务的生命。但是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往往云遮雾罩,让部分信贷从业人员失却探索庐山真面目的耐心。最近,总行内部读物刊载了省外兄弟行信贷方面的一些问题,说明信贷业务真实性存疑各行都有,只是程度不同。但纵观新推出的信贷管理工具无一不是以客户真实情况作为前提的,这意味着第一次录入的客户基本面情况,财务情况,表外业务情况,一经“验明正身”就不可轻易更改。
四、推广不够。二级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比较注重利用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组合风险管理系统来衡量客户的贡献的多寡,但由于这些系统的直观性较强,如果组织大规模的培训,效果可能差一些,导致这些管理系统推广力度不够。
对以上缺陷,常德分行风险管理部的做法是:
一是引导算账。早在今年年初,为及早落实上级行信贷调整3年规划的目标,该行风险部在一次业务培训会议上,按照存量贷款RAROC值(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排序,用数字的大小说话,非常直观地勾画出该行信贷调整的路径。在日常事务中,风险管理经理注重测算数据质量,经常运用风险回报工具测算成本和效益(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调整后收益),做好项目风险排序和客户选择工作。
二是重数字结果。对于新客户及其项目,在营销的初期,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和调整后收益(RAROC)的测算没有提前介入,没有进行客户的排序选择,正因此问题,导致业务上报时,容易出现为营销上报项目而进行不真实的成本和效益测算的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尽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资本占用。例如:合理使用风险缓释措施,准确的信用等级评定,合理使用我行信贷产品,减少不必要的贷款承诺资本占用等,这些方式能很好的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我行资本使用效益,增加我行经济增加值。
三是创新推广模式。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营销模式,准确把握客户行业、客户经营状况和缓释措施的同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风险回报工具测算成本和效益(经济资本占用、经济增加值、调整后收益),做好项目风险排序和客户选择工作,提高风险收益水平。(风险管理部:熊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