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银监会下发了《2011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情况分析报告》,通报了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情况,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出现上升趋势,案件呈多样性、复杂性,给银行、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从案件的成因看,主要分为风险意识淡薄、违章操作未执行制度、监督监管不力三大方面。在实际经营情况中,还有一些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对于违规违纪行为人而言,在其违规违纪行为的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心理阴影。在案件及风险防控工作中,要想做到事前预防,不仅仅是从合规教育、风险防范方面着手,还要关注日常工作中员工的心理。
一、警示案例中违规违纪员工的心理
1、虚荣攀比。警示教育专题片《珍惜岗位远离犯罪》有一案例:一名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希望“别人没车我有车,别人一套房子我想有二套”,羡慕车子、房子、票子,喜欢所谓奢华的生活。想过上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却不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争取,梦想不劳而获,对银行的资金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落入法网,判刑入狱。
2、见财起意。中国金融风险案例介绍: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蔡羽与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客户经理韩巍及陈樑(以前在银行工作)共谋,伙同黄英、李忠等人,诱骗江苏协鑫电力燃料有限公司等三个单位至中信浦东分行、上海银行吴淞支行共计存款1.4亿元。黄英等人采用伪造贷记凭证、支票、业务委托书的方式,将共计1.3994亿余元划出。蔡羽、韩巍、陈樑、李忠瓜分了赃款。见财起意,见利忘义,贪婪使他们迷失了本性。
3. 麻木不仁。《案件防控工作动态》有一案例:某支行林某为该支行营业部兼职自助设备管理员,在其搭档自助设备复核员未到场的情况下,单人向营业部现金柜员申报加钞需求、领取现金,并将部分现金藏匿,随后伺机将藏匿的现金取走并潜逃。自助设备管理员违反规定单人申报加钞需求、领取现金,网点负责人未审核确认、现金柜员、自助设备复核员未按规定对打印的加钞信息和现金调拨单进行核对,也未对自助设备管理员单人领钞行为进行质疑,这么多人对违规行为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致使案件发生。
4. 江湖义气。中国金融风险案例介绍:原中国建设银行某支行分理处储蓄员储某,为帮助朋友程某、刘某贷款,利用工作便利,用人民币5O元或100元以储森、毛楚等人名义存款,先后套取4张空白存单;改造一番后到本行储蓄科、信用社质押贷款,案发落网。朋友有难给予帮助本无可厚非,但却慷国家之慨,打银行的主意,卑劣的犯罪行径难逃法网。
5. 心存侥幸。如《警示教育手册》中一案例,2005年,某支行所长唐某在ATM加钞后,利用自己掌握密码之机,在晚上封包时趁人不备盗取了ATM款箱钥匙,下班后返回所内盗取了柜员机中的现金。案发当日即被抓获。唐某作为所长,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便利条件,作案手段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自作聪明地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6.避繁就简。《警示教育手册》中案例介绍:网点通过不同方式违规调剂库存现金现象比较突出:利用个人账户跨机构调剂库存、逆流程操作调剂库存、以网点库款补充自助设备现金。其实这几种方式都是为应急简化调缴款业务流程,避开了审批、授权、押运等控制环节,从而导致案件的发生。
7. 心态失衡。员工因为物价上涨、绩效分配、住房、老人赡养、孩子就业、婚姻亮灯、职业发展等问题的困扰,思想压力过大,情绪失常,工作时或心不在焉,或铤而走险,引发案件。
员工的心理还有许多:如优质客户也因为其规模、对银行的贡献度等方面比一般客户大得多,部分行对其降低了业务审核标准;因为资格老、年龄大、从业时间长、有客户资源等“特殊”资历的员工,往往不被列为内控监督的重点,在制度面前无所用心,以那种“无所谓 ”的态度工作,存在操作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如自办业务、开立非实名制帐户、非法冲正、伪造客户签字、缺失业务凭证……屡查屡犯、屡纠屡错,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造成风险案件。
二、在案件及风险防控工作中加强员工的心理引导
随着金融改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工作节奏的加快,员工的思想观念改变,员工的心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纠葛和心理冲突,严重的就会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形成的潜意识必然要影响到人的思想行为,一部分人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畸形手段是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地谩骂攻击。在另一些人,心理失衡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或怨天尤人,无论是哪一种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具备足够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帮扶意识,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给予重视,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一定可以夯实案件防控的基础,有效预防案件及风险的发生。如何能够帮助员工消除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软实力。
1. 关注员工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员工进行交流,关注其行为举止,了解其思想动态,了解员工家属方面有无重大事项,尤其要注意新、老、弱、病职工、休假复工职工、性格急躁和经历大喜大悲的职工心理变化。对在工作细节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员工,酗酒、交往人员过杂的员工,给予经常性的关注,发现可疑行为要及时引导;建立职工心理动态管理档案,熟悉、掌握职工家庭社会关系、工作生活情况变化,制定预防心理疾病的措施,发现异常心理苗头,及时开展工作,从源头上消除员工的逆反和抵触心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